性上不如同種類的美國片。這些香港電影不強調緊密聯絡的因果關係,而偏好於隨興、不連貫的內容。可是,與義大利新寫實主義提倡日常生活的隨機性不同,在這些香港電影中,可以隨意安插追逐與打鬥場景。雖然香港電影在動作段落上精心編排,但是連線性場景的鏡頭卻是隨興而短促。與此類似的是,功夫片經常在感傷與搞笑之間來回跳躍,這種混合調性的趨勢持續了整個20世紀80年代。例如,在《英雄本色》中,徐克還客串出現在一段串場鬧劇當中。而同樣的,因為拍攝倉促,劇情的結束通常很突兀,例如以大型動作場面收場,而缺少情節的醞釀。徐克的創新之一,正是提供了更合理的結局,例如《上海之夜》當中充滿情調的車站結局。
在視覺風格層面,香港導演們將動作片的刺激性提高到了新的高度。男槍手與女槍手在慢動作當中跳躍開槍,以20世紀70年代武俠、功夫片的方式盤旋在半空中。吳宇森曾經擔任過張徹的助理導演,將這種鏡頭誇張地推到了極致。香港導演們也發展出了炫麗的色彩設計,而在煙霧瀰漫的夜店或狹窄通道中,閃耀色彩飽和的紅、藍、黃光芒。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非現實的色調打光成為香港電影的一個標誌(圖)。尤其最特別的是,一切都遷就於快速的動作;甚至於在對話場景,攝影機或演員很少站著不動。
為了刺激觀眾,新動作片導演們基於胡金銓與其同輩們的創新內容,進一步根據武術與京劇的節奏,發展出一種間斷式的剪輯技巧,使快動作與突然的停頓交替出現。在簡單的鏡頭構圖下,一個動作可能被分割為連串的快速鏡頭,而以另一個鏡頭突顯靜止的片刻。大多數的香港導演們並不瞭解蘇聯蒙太奇運動,但是,當他們致力於使用動作表現及剪輯引發觀眾動感時,卻重現了20世紀20年代電影工作者的觀念。
香港動作片的黃金年代在20世紀90年代進入尾聲。成龍、吳宇森、周潤發與動作明星李連杰(Jet Li)開始進入好萊塢工作,而袁和平則擔任了《駭客帝國》(1999)及《臥虎藏龍》(2000)的武術指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經濟衰退使得當地電影產業蕭條。當好萊塢開始模仿香港電影的時候〔如1998年的《替身殺手》(The Replacement Killer)〕,當地觀眾逐漸開始喜愛美國電影。在這同時,藝術電影這一派更加壯大,王家衛特立獨行的電影在各大影展中接連得獎。至於動作片的傳統,則只有少數導演仍在維持,例如杜琪峰(Johnnie To)。在簡潔的黑幫電影《槍火》中,杜琪峰為警匪片引進了精簡與抽象的畫面。
出版後記 :“電影學院”一週年
2007年10月,《拍電影:現代影像製作教程》(Digital Moviemaking)一書的出版宣告了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電影學院”書系的誕生。一 轉眼,近一年的時間已然過去,“電影學院”也在有條不紊的成長著。從2007年11月出版的由焦雄屏女士翻譯並推薦的《認識電影》,到現在這部由奧斯卡最佳導演李安推薦的《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電影學院”書系已經出到了三部,再加上翻譯程序已過大半的《如何寫影評》(暫定名)(A Short Guide to Writing About Film),以及正在進行選題甄別的幾部電影史、編劇及攝影教程,“電影學院”書系已是初具雛形。
回望一年的成長曆程,其間雖不乏波折,但收穫的喜悅卻是實實在在的。“電影學院”書系目前為止推出的三部作品均出自臺灣譯者之手,但海峽兩岸語言表述習慣上的差異卻要求我們必須把譯文調整到能令簡體版讀者順暢閱讀,而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了斟酌、抉擇、割捨、創意和驚喜的過程,而對術語、專有名詞(人名、電影名和機構名)的重新統一更是一個梳理舊知、獲取新知的過程,同時,遵循對讀者負責、嚴格尊重原著的原則,我們盡最大的能力對原譯文中的一些錯誤之處進行了修改。在此過程中油然而生出一股對電影的無限熱愛,和對圖書的由衷讚歎。而這幾部書也沒有令我們失望,《拍電影》在沒有作任何營銷的情況下銷量一直穩步上升,並被許多專業院校選用為教材;而《認識電影》更是受到專業內外讀者的好評,並在《城市畫報》舉辦的2007“荒島圖書館”少數派閱讀報告評選的十大電影書中榮登榜首!而這部由李安推薦的《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更是未版先熱,整個編輯過程中頻頻接到全國大專院校電影學、影視編導專業師生和電影發燒友的來電來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