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來日在訓練中再好好的出口氣。
但龐嶽操心的事還遠遠不止這些,送走了沈士元等人,儘管已經過了三更,他依然毫無睡意,想起另外一件大事,即刻讓人喚了上次曾秘密出使過襄陽的情報司把總錢友德前來。(未完待續。。)
第九章 協議
湖廣九溪衛,忠貞營駐地
最近這些日子,李過始終一愁莫展。身為忠貞營各部名義上統帥的他,需要考慮的事情實在太多。方方面面,林林總總,還盡是些麻煩事。可思來想去,解決之道卻是寥寥無幾。
這首當其衝的便是糧餉問題,五六萬大軍再加上隨軍的老弱婦孺,共有大小二十餘萬張嘴在那等著,所需數額可不在少數。僅此一項,就差不多可以讓人焦頭爛額。
依照朝廷的規定,忠貞營的糧餉首先要靠自耕所得,不足的部分再由朝廷撥付。上半年湖廣戰事結束之後,隆武帝便正式下詔,將九溪衛以及常德境內的部分衛所轄區劃給了忠貞營作為駐紮地。其中原有的軍戶,大部遷往辰州衛,其餘的由常德境內的其餘衛所接納。原來的衛所屯田悉數由忠貞營接管,自力更生以滿足日常所需。
軍戶的遷移倒是沒費多大周折,九溪衛因比鄰戰火頻發的湖北,軍戶流失最為嚴重,到目前只剩下一千戶出頭,辰州衛接收起來並未太大壓力,忠貞營也從此有了一塊安身之地。
問題在於糧食。即便是鼎盛時期,按理論上的最大額度計,九溪衛轄下可夠耕種的軍田也不過二十萬畝出頭。就算這二十餘萬畝均是良田,都在忠貞營手裡,自耕自種,不用上交稅糧,每年兩季都碰上豐收,一年的收穫相對全軍全體家眷所需,仍顯不足。若無戰事。勒緊腰帶,或許能堅持一年,也僅夠餬口而已。要是收成不好。或者有大規模軍事行動,那收穫的糧食就遠遠不夠了。
這還是按最大理論田畝數、最好的年景而言的,更不用說如今九溪衛應有的軍田十不存三,本年的農時也被戰火所耽誤。剛剛接手此地的忠貞營根本不可能立馬實現自給。
按理說,這個問題也並非不能解決,缺額可由朝廷撥付。可如今湖廣才經歷過大戰,兩廣亦光復不久。隆武朝廷自身的財政尚且捉襟見肘,又哪有餘力撥付?即便能撥一些下來,不過也是杯水車薪。
湖廣總督何騰蛟在湖廣經營日久。手上或許有餘糧。但指望能從何大人手裡借糧,李過卻是想都沒想過。
總之,眼下的忠貞營已經陷入了糧草短缺的窘境,若還無解決之道。最多一個月之內便會徹底斷糧。而糧草的短缺又必然會導致諸多衍生的問題。這也是李過的憂慮所在。
目前李過只是忠貞營名義上的主帥,與叔父李自成當初的地位完全不能相比。自從李自成、劉宗敏的戰死,大順軍餘部雖然還維持著表面上的統一,但其實早已分裂成諸多山頭。現在的忠貞營同樣如此,除了他和高一功之外,田見秀、袁宗第、劉體純、黨守素也都各有自己的勢力。
若是他這個名義上的主帥依舊不能解決糧草問題,那麼恐怕忠貞營連名義上的統一也將不復存在。曾經聞名遐邇的大順軍將徹底分裂,直至銷聲匿跡。
但李過何嘗甘心面對這樣一個結果?當初一片石兵敗之恥未雪、老家繼遷寨被屠滅之仇、叔父李自成身死九宮山之恨未報。多爾袞、吳三桂、阿濟格。。。。。。那一張張惡人嘴臉依然在世間晃盪,忠貞營又怎能分裂?
可究竟要如何才能弄到糧食?難道還要像之前那樣吃幾次大戶不成?或者。。。。。。
正當李過百思莫解其愁之時。義子李來亨走了進來。
“爹,來了個官軍的使者,說要見您。”
“來亨跟你說過多少回了?以後不要再一口一個官軍的叫,你以為還是三年前嗎?”
李來亨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哈哈,爹,我這就是改不過口來。不過我這麼叫好像也沒錯,他們可從來沒把咱們當自己人。”
“休要再說這些,使者是從哪兒來的?”
“聽他說,是湖廣總兵、定武侯龐嶽派他來的。”
李過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高侯爺知道嗎?”
“知道,他剛才都看見了。”
“澤侯(田見秀),綿侯(袁宗第)他們呢?”
“他們都巡營去了,還沒回來,應該不知道。”
“那好吧,你去把使者請進來,再把高侯爺請過來。”
“好嘞,我去了,爹。”
。。。。。。
“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