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2 / 4)

小說:大國策 作者:團團

能減排已成為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的明顯特徵之一。

第四,工業結構轉型與經濟體制轉型緊密結合。一般來說,發達國家在其工業化推進過程中,是以基本穩定的體制結構為基礎的,雖然也有生產關係的區域性調整,但整體全面的體制轉型以及社會轉型並不突出。中國是一個不發達且處於經濟社會轉型中的國家,工業結構轉型與經濟體制轉型“兩個轉型”是扭在一起的,無論是微觀領域的工業企業的體制模式,還是宏觀領域的政府管理工業的體制模式,都對工業化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用。中國工業化的步伐是在擺脫體制束縛中前進的。

第五,工業化過程中利用外資與獨立自主緊密結合。中國的工業化是在對外開放中不斷推進的,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給中國的工業發展帶來了利用國外資金和技術的巨大歷史機會。中國有效吸收發達國家的資本和技術,在較短的時間內造就了發達國家用很長時間才造就的工業化大業。同時,鑑於中國是一個走獨特道路的大國,頗為注重在推進工業化的程序中保持自己的獨立自主地位。尤其是在存在投資、技術、貿易、環境等壁壘的情況下,中國在堅持對外開放的大格局中,尋求利用外資與獨立自主的最佳結合點。

這裡需要指出,在當今世界新技術革命特別是資訊革命迅猛發展的條件下,推進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面臨一個與資訊化的關係問題,這是當今世界各個推進工業化國家共同面臨的新挑戰。中國緊緊抓住工業社會向資訊社會轉化的歷史機遇,將工業化和資訊化結合起來:一方面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特別是注重發揮資訊化在工業發展中產生的倍增效應和催化效應,另一方面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為資訊基礎設施的建設和資訊科技的研究開發提供產業支撐,著力將資訊化與工業化融為一體,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現代化。

推進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將中國的城鎮化和美國的科技革命相提並論,認為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中值得重視的兩股潮流。城市化在中國有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舉其要者,有下列4條:

第一,中國城市化走的是一條“城鎮化”道路。國際上一般稱“城市化”,中國的城市化是將鎮(指鎮本級)納入其中的,所以稱為“城鎮化”。長期以來,中國的城鎮化程序是落後於工業化程序的。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率迅速提高。未來幾年城鎮化率將可能以每年提高1.3個百分點左右的速度來推進。這就意味著,到2015年前後,中國的城鎮化水平將達到55%左右。

關於中國發展模式的若干思考(4)

第二,中國城鎮化呈現的是“立體網路型”的協調發展態勢。所謂“立體網路型”,即以大城市為中心、中等城市為骨幹、小城市及小城鎮為基礎,以大帶小,協調並舉,構築一個容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立體網路。這是一條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道路。

第三,中國城鎮化採取的是區域佈局“差別化”推進方略。所謂區域佈局“差別化”,表現在:中國的東部重點是豐富城鎮內涵、提高城鎮化質量,形成有生命力的城鎮帶、都市圈、大城市連綿區;中部重點是大力發展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結合能源基地、物流中心建設,扶持區域性中心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西部則控制小城鎮無序發展,優先發展大城市,有重點發展中等城市,將超出環境承載容量的人口向區內大中城市和東部沿海遷移。

第四,中國城鎮化與體制轉型緊密結合。數以億計的農民進入城市或城鎮,這是一個相當巨大的社會變遷,它相應地提出體制轉型的要求。中國為實現城鎮化目標,著力促使城鎮化從政府推動型向市場引導型轉化,以打破城鄉分割的格局。一方面,打破城鄉人口管理的二元體制,改革戶籍和社會保障制度,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另一方面,改革城鄉管理體制,為簡政放權、改進政府管理方式創造條件。

推進中國全方位的市場化程序

中國曾經是一個計劃經濟體制根深蒂固的國家,故緊緊抓住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這一鏈條,由外圍到核心,逐步“攻堅”。從國內看,現在絕大部分消費品的產銷已經市場化,市場調節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已達到95.6%,生產資料也達到91.9%,農副產品收購更達97.7%,從國際看,中國市場已成為世界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世界競爭激烈的特大市場。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興市場國家。

目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