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1 / 4)

小說:大國策 作者:團團

3. 寬方式:“總體發展方式轉變”

由單一經濟發展,向“四位一體”的發展拓展,即:(1)經濟發展;(2)社會發展;(3)人與自然關係的協調發展;(4)人自身的全面發展。核心是由“物”轉變為“人”,提高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這是一個更大範圍和更高層次的發展方式轉變問題。

中國在發展方式轉換上面臨的“三重壓力”

原提的“窄方式”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沒有完成,新的“中方式”的經濟發展方式和更大範圍“寬方式”的總體發展方式轉換又提出。不發達經濟階段的問題(如幾千萬貧困人口等)沒有解決,發達階段的問題(如老齡化等)又來臨。中國的特殊問題(如人口問題、二元經濟結構等)尚未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如環境可持續、*保障、“人類發展指數”等)又湧來。中國未來面臨來自多方面的轉換壓力。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實際,應把握中國發展面臨的上述新課題、新矛盾。這裡的關鍵在於如何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紮紮實實地推進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程序。這應成為新階段中國現代化的新內涵,也是中國發展模式的五大支點。

推進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

工業化,是中國實現現代化最重要的支點。它不僅表現為工業在國民收入和就業結構中比重的上升過程,而且更重要的,是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以及相應的現代文明滲透到全部經濟社會領域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抓緊工業化建設。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迅猛發展,主要依靠的動力是工業化。尤其是最近幾年,工業化程序明顯加快,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持續高於GDP增長速度。現在中國的工業化到了什麼時期?總體上說,中國目前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而且處於工業化加速期,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生產國。

經過多年積累,中國已基本建立起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但中國特殊的國情,以及拒絕複製前工業化國家“危機轉嫁”等傳統模式,使中國的工業化必須探索新路。這裡所說的“新路”,一方面,要有別於傳統工業化模式,真正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另一方面,要有別於當今世界別國的工業化模式,真正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工業化”道路。這種“新型工業化”與“有中國特色工業化”道路的交叉結合,即是“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舉其要點,可概括為下列“五個結合”:

第一,提高科技含量與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緊密結合。中國推進新型工業化,著力把工業化建立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上,重在提高技術進步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這是區別於以要素(主要是資本)大規模投入為特徵的舊型工業化的標誌之一。同時,鑑於中國勞動力資源極其豐富和成本較低的特點,努力尋求提高科技含量與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優勢的最佳結合點,以此形成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相結合的多層次工業發展格局,進而提高工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二,發展城市工業與發展鄉鎮工業緊密結合。中國有600多個大中小城市,這是中國工業的重要增長極。同時,鑑於中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一時難以完全扭轉,全國密集著3.5萬多個鄉鎮,也是中國工業增長的“沃土”之一。20世紀80年代期間,鄉鎮工業的數量、就業人數和總產值分別以年均26.6%、11.2%和29.6%的速度增長。到90年代,中國鄉鎮工業的產出佔到工業總產出的1 / 3左右,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之勢。近年來,中國鄉鎮工業的技術、裝備水平迅速升級,從廣東、山東、江蘇、浙江等新興工業化地區的發展經驗來看,新式武裝的鄉鎮工業已成為中國工業化的一支重要生力軍。

關於中國發展模式的若干思考(3)

第三,推進工業化程序(特別是重化工業發展)與資源節約利用和環境保護緊密結合。傳統工業化道路在推進工業增長方面的所謂“輝煌”,是以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代價的。不少發達國家走的是“先汙染,後治理”的道路。中國是一個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相對薄弱的國家。在實踐中深切地認識到,傳統的以資源過度消耗和生態環境破壞為代價的工業化發展道路不符合中國國情,特別是在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之後,強調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十一五”規劃明確制訂的單位GDP能耗5年降低20%和主要汙染物排放5年降低10%的目標,是一個重要的訊號。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