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能承載數千人的大船,且海波難測,萬一有個閃失,恐怕得不償失。不過若從陸路馳援高濟,難免會成疲兵。”
皇上突然笑了:“明卿有所不知,朕做皇子之時曾受命督建先皇龍舟。其船高十五丈,長三十丈,寬十八丈,上可跑馬列陣,可容五千人數,且不懼風浪。先皇本是打算建成之後出海祭天的,卻一直沒有成行。”
我心如擂鼓,高十五丈!豈不是比天下大多半的城牆都要高?如此巨大的海船,不會沉了嗎?當即問道:“陛下,此船不會沉嗎?”聖上大笑,道:“此船乃是前朝魯王旺設計而成,下水也有幾年了,並無沉船之虞。”
“陛下,那我朝能造多少如此巨船?一船耗費幾多?”我問。皇上神色一黯,道:“朕是十六歲那年接手督建的,直到先皇駕崩之前兩年方才完工,加上之前已經修了兩三年,恐怕要近十年,動用民役萬人。”
果然是帝王手筆!
“陛下,此船即便能運萬人,恐怕還是不夠,倭兵攻入高濟的兵力可有十萬之眾。”我道。皇上眉頭一皺,道:“說來說去還是那高濟太過不濟,居然傾全國之力還擋不住倭兵十萬!”
“聖上息怒,依微臣之見,高濟太平日久,不曾聽聞其國有變亂兵燹。反觀倭奴,連年征戰,兵士將佐皆是九死之餘。臣在西域也深感久戰之師與太平之軍大有差別,不能光說高濟不濟。”
“也罷,朕就出五萬王師,平了倭奴之亂。明日早朝明卿遞個章程,也讓群臣議議。朕還要召見那個高濟的大對廬,你先去吧。”
“臣告退。”
我剛回到家裡韋白便過來了。我把覲見之事說了,韋白嘆了口氣,道:“子陽是兵陣的行家,愚兄說不得什麼,只是兵者非君子之器,子陽就不曾勸聖上下詔責令倭奴退兵?愚兄也知道,不戰而屈人兵,善之善者也。子陽為何不試試?”
我也有些後悔,當時聖上一問沒有想起來,又好臉面,強道:“太白兄也不是沒有看到倭奴使節的無禮,顯然不把我大越放在眼裡,何必自討沒趣?那種奴人,就當好好教訓一通,下次也就不敢了。”
韋白沒說什麼,讓我晚上過去吃飯,回去了。
我鋪紙研墨,先勾勒高濟地理海圖,舔筆長考攻略之策。
等我想好,墨汁已經幹了。
太陽還沒露臉,金殿上燈火輝煌,朝臣們議論紛紛,不知今日為何聖上這麼早就宣旨要大家上朝,除我之外恐怕只有幾個重臣知道倭奴起兵一事。待聖上坐了朝,我遞了《平高濟倭亂策》。內侍當庭讀了,許多朝臣轉頭看我,看我這個廟堂新貴。
我向皇上進言,派兵走陸路,過綠鴨江入高濟,只要高濟都城漢平能撐住一個月,我大越王師便可保其社稷。我捨棄敵後登陸也是為了誘敵深入,使其後繼不接,方便切斷倭兵糧道。眾臣都是文官,說了些仁義王道之類的廢話之後沒有為難我,贊同出兵替高濟抗倭。
只是出兵數量和領兵將領成了大問題,朝廷上爭論不絕,誰都不肯鬆口。在他們看來,五萬王師出擊十萬倭兵實在是殺雞用牛刀,而且必勝之仗,都想讓這個好機會落在親近的人頭上。
“眾卿家!依朕之意,明可名平西之役有目共睹,計略超人,朕以為,此番平倭,還是派明卿領兵。明卿可願轉為武職?”聖上此言一出,滿朝寂靜,都看著我。我不喜歡鉤心鬥角的朝堂,也不願意奔波沙場,對我而言最好的選擇該是領一份朝散大夫的薪俸,想起來了便上朝看人欺負皇上,平日在家看看書,和韋白喝喝酒。再不成,反正現在已經有一座宅子在手,辭官在家也算有福了。
“明卿家!”聖上高聲叫道。
“臣明可名啟奏陛下,臣以為,平倭並非易事。兵法有云:五則攻之,十則圍之。以半數對敵,恐有疏忽。”我回避了讓我領兵的話題,也看出聖上的目光充滿責備。這不能怪我,昨日是聖上自己說出兵五萬的,只要不是我領兵,隨便他出多少我都無所謂,只是現在我有出征之虞,話就要說明白些了。
“大膽明可名,你上的摺子是五萬人,要你領兵了則恐有疏忽,你敢以死生之事為兒戲!”皇上大怒。其實我也有些慚愧,只是昨日不敢頂撞皇上才認了五萬,當下道:“臣知罪,只是有下情啟稟。”
“奏。”皇上忍住氣。
“臣啟陛下,微臣奏摺中所言五萬,乃是臨陣對敵之數。適才聽諸位大人一說方才知道其中有些誤會。”我飛快整了整思路,“若是論出征的總兵數,非十萬不可。另外五萬,乃是隨軍工匠、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