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嗣找不到答案;但這些不解之謎目前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知道李風雲是裴世矩的人就行了;而裴世矩不會加害齊王;相反;從他的立場出發;他還要盡心盡力保護齊王。由此推測;目前通濟渠戰場處處都是陷阱;齊王稍有不慎就有敗亡之禍;唯今之策只有三十六計走為上了。
韋雲起搖頭苦嘆;“山東人居心叵測;齊王若遠離東都;極有可能重蹈漢王之覆轍。”
韋保巒微微皺眉;接著冷笑道;“重蹈覆轍又如何?當年若不是為了阻止山東人藉助漢王之力東山再起;我們豈會支援聖主?而聖主坐穩皇位之後;給了我們什麼回報?不但支援山東人對抗我們;還以此為要挾;逼迫我們支援他的變革。看看今日朝堂上;還有我們的位置嗎?朝政還在我們的控制之中嗎?若東征大捷;改革程序加快;十年二十年後;還有我們這些高門大族嗎?還有我們立身存命之地嗎?早知如此;當年我們寧願讓山東人漁利;也不願讓那些奸佞小人得志;讓瘋狂的變革奪走我們中土的未來。”
韋雲起臉色難看;猶疑不定。
韋福嗣則是連連點頭。他能理解韋雲起;身居高位;羈絆太多;沒有行險一搏的勇氣和決心;而韋保巒因為棄守郡縣剿賊不利;即便收復了濟陰也難逃罪責;遲早都要與自己一樣除名為民;很難東山再起了;所以於脆豁出去了;與齊王榮辱與共;誓死一博;失敗了也就賠上項上人頭;但勝利了則功成名就;人生將迎來最大輝煌。
“此事重大;應該與東都、西京那邊商量之後再做決策。”韋雲起建議道
韋福嗣和韋保巒都同意;此事關係到整個政治集團的未來;的確要慎重;不能一拍腦袋一衝動就做出決策。
三人隨即望向楊喃;請他最後定奪。
齊王倒是殺伐決斷;一則他不想回東都那座牢籠;其次他更害怕被聖主禁錮;如同行屍走肉般生不如死;所以他果斷決定;“約見白髮賊;孤要親自與他談。”
韋福嗣嘴上答應著;心裡卻否決了;在東都、西京那邊沒有拿出決策之前;齊王不能也不合適與李風雲見面。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將來此事一旦洩露;齊王死定了。
夏末;東都接到了從遼東行宮傳來的機密訊息;段文振遺策在高層中公開了;聖主和中樞為了壓制軍方的反對聲音;不得不借助段文振的赫赫威名;而遠征軍將士亦在遠東雨季來臨後的惡劣環境裡;開始了千里大躍進。
禮部尚書楊玄感非常吃驚;他吃驚的不是聖主和中樞在錯誤的時間錯誤地實施段文振遺策;而是區區一個反賊竟然比他更早知道段文振遺策;由此推測;李中樞有內奸也不是胡言亂語;而是有準確的訊息來源。
難道那個人暴露了?如果聖主知道那個人背叛了他;並且通敵賣國;那後果可想而知;而更嚴重的是;一旦那個人在嚴刑拷打之下支撐不住;把自己與其合作的秘密謀劃招供出來;自己豈不完蛋了?
恰在這時;那個人的密件到了;那個人預測遠征軍可能要失敗;就算遠征軍非常僥倖的從平壤城下全身而退;戰爭也要延續到第二年;所以他請楊玄感務必在通濟渠戰場上藉助反賊之手摧毀齊王;然後給反賊以雷霆一擊;穩定通濟渠局勢;以此來贏得聖主的信任;獲得東都的控制權;如此一來雙方里應外合;必能成功實施謀劃已久的顛覆大計。
楊玄感回覆;詳述李風雲透露機密一事;你的秘密已經暴露;中樞有人盯上你了;不知道聖主是否獲悉並握有確切證據;總之你要小心從事;並通知其他人等;一旦事發;則逃亡大漠;避禍牙帳。之前他因為無法確認李風雲所說機密的真假;為求穩妥;並沒有向那個人發出警告;現在不一樣了;不但要發出警告;還要做好事發逃亡的準備。
楊玄感又急告李密;不要耽擱時間了;馬上說服白髮賊展開攻擊;有內應的配合;擊敗齊王易如反掌。齊王必須摧毀;這是秘密謀劃中的重要一環;若齊王在東都;以他皇統第一繼承人的身份;緊接時刻登高一呼必應者雲集;那己方將如何佔據東都?又如何按照己方的意願更迭皇統控制局勢?至於調查李風雲身份一事;因為當年榆林事件的當事人和知情人要麼已經死了;要麼流配邊疆;要麼遠在東征戰場;短期內難有結果;所以通濟渠決策即便有錯誤;也只能事後挽救了。
就在李密接到楊玄感密令的同時;齊王和韋福嗣也接到了來自東都的秘密訊息。
段文振遺策的公開;證實了李風雲的確與中樞高層有聯絡;由此推測;韋福嗣的推演非常接近事實真相;通濟渠戰場陷阱重重;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