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理解的;同時也可以向他自己展示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外表的任何改變,其意義絕不僅僅在於多引起一些別人的注意,或製造更多的街頭風景。這些改變帶給我們的全新的自我感受,會導致我們整個人格的震盪。它既是我們內心的改變的結果,也是我們醞釀下一次更大的改變的推動力。我們就這樣在成長的和通向完美的道路上行進著,一路上都會有喜悅殷勤陪伴。
2001…12…14於德國埃森大學
學 習 外 語 的 心 理 漫 談
關於外語的重要性,有一則寓言式的幽默是這樣說的:幾隻小老鼠外出覓食,碰到了一隻貓,貓把它們'趕回洞裡,而且還守在洞口不走。鼠媽媽知道了這件事,便走近洞口,學了幾聲狗叫,立即把貓嚇得落荒而逃。最後鼠媽媽對小老鼠們語重心長地說:“你們看到了吧,懂一門外語是多麼重要啊”!相信小老鼠們有了如此深刻的教訓,一定會下功夫把狗的語言學到六級甚至八級的程度。
可以說所有的動物都有自己的語言。在個意義上,上面講的鼠學狗語的故事就不僅僅只是玩笑而已。相對於其他動物而言,人類的語言當然要複雜的多。據《聖經》說,人類之所以有多種不同的語言,是因為上帝害怕人類團結得太緊密,以至於有力量做出冒犯上帝的事情來。所以上帝使人類各操方言,以限制他們之間的交流。我們大可不必相信這樣的說法是真實的,但是,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掌握多種語言的人可以更好地與人交流,這一點大約沒有人會提出疑問。深層心理學認為,如果沒有明顯的智力上的問題,學習某一樣技能有困難,可能是潛意識裡不願意學好的表現,不願意學好又是因為想逃避由這一技能所導致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改變。從學外語這一個例子來說,學不好是因為不願意學好,不願意學好是因為不想跟更多的人更好地交流,不願意交流是性格封閉的人的顯著特點。當然,並不是所有外語不好的人在表面上給人的感覺是封閉的,但是如果他找心理醫生談一談,在醫生的幫助之下,他自己最後可能會驚訝地發現,原來在他開放的外表之下,隱藏著一顆封閉的和孤獨的心。正是這一顆孤獨的心在迴避著由很好地掌握一門外語所可能面對的全新的交流體驗。
我們都有這樣的印象,那些性格外向的人,在“說”外語上比性格內向的人進步要大一些,這就是因為外向的人心理要開放一些。八十年代初,那個時候在中國來的外國人還很少,我的一位性格很外向的同學,為了練習英語口語,專門在公園、街上找外國人說話。據他自己說,進步非常快。先是克服了跟陌生人交流的心理障礙,然後是把說外語有點不好意思的感覺拋在了腦後,最後注意力就全部集中到如何把音發準、把單詞的順序擺對上面了。所以我們可以說,學好外語的第一步,應該是克服心理上的障礙。風靡全國的李陽瘋狂英語,大部分的工作就是集中在這一點上。
我的一位朋友,一位女性心理治療師,她在專業上非常優秀,但英語不太好。所以每次在外國專家那裡做個人督導時,都要找一個翻譯,這當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了。所謂做個人督導,就是心理治療師自己作為“病人”,在另一位治療師那裡接受“治療”。這是每一個心理治療師都必須接受的專業訓練的一部分。在這位朋友的個人督導中,翻譯是一個巨大的存在,要翻譯意味著她的外語不好,學不好或者不願意學某種東西可能是某種心理問題造成的,所以督導需要藉助翻譯本身就是一個可以大談特談的內容,或者說是獲得好的督導效果的一個突破口。
在很多次的督導之後,她的老師就她學外語的障礙給出了一個解釋:你的父親是知名的中文教授,你沒有花足夠多的時間學外語,或者說你花了很多的時間但卻沒有學好,是不是因為你下意識地認為,把外語學得太好是對你的父親的攻擊?經過若干次討論之後,她慢慢地接受了這一解釋。再後來,她的外語水平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升了上來。
對於不是從事心理治療專業的人來說,這樣的解釋肯定會顯得有一些荒謬。也許另外一個例子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一位在縣城長大的諮客對我說,他在武漢市生活了近二十年,卻沒有學會說武漢話,也不願意說普通話,不管在哪裡都是一口的家鄉話。我問是什麼原因,他自己分析說,肯定不是智力原因,因為他拿工科博士學位也沒覺得怎麼吃力;他覺得可能是因為,在他們家鄉,人們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認為,一個從這個縣城出去的人如果說省城裡的話或者普通話,就是忘本,就是“崇洋媚外”,就是看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