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2 / 4)

周圍我們在乎的人對我們的變化的反應。

我們舉個例子來加以說明。比如一位女中學生,她心裡的自我意象是單純、樸素、自然和充滿活力的。與這一自我意象相稱的髮式等外表形象也應該具有同樣的特徵。如果有人讓她把頭髮染成金黃|色,然後再做一個蓬克式的怪異的髮型,估計她肯定不會願意,因為這與她的自我意象不相符。我們再假如有人巧舌如簧說服了她,她真的去做了那麼一個髮型,那她在家裡和在學校裡的麻煩就要接踵而至了。用不了幾天她就要慎重考慮,為了頭髮的顏色和髮梢的不同朝向而多那麼多並不令人愉快的事兒出來,是不是真的很划算。新的生活的確可以從改變髮式開始,但若改變了的生活還不如以前,那還不如再改回去。

有的人的外表是幾十年一貫制,甚至是終生都不改變的。只要他們自己不覺得有什麼不好,那就沒有什麼關係。無論如何,一個人只能自己對自己的外表負責,就象對自己的內心負責一樣。這些不求變化的人中的一部分人很值得一提。據說北京大學有幾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就是幾十年不變地穿衣和打扮。我們也許不能說,他們是內心沒有發生什麼變化,所以外表也不變。我們猜測可能的原因是,他們花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把他們的心靈的世界建構得華美而遼闊,以至於無法或者不屑於顧及外表了。佛教認為人的肉體是“臭皮囊”,那毛髮和衣著連“臭皮囊”都不如,何必管它們呢?在他們那裡,衣著只保留了其最基本的功能:遮羞和保暖;至於對頭髮和鬍子的態度,可能就是遵守八字真言:髒了就洗,長了就剪。

這些特立獨行的人是特殊的個人經歷和特殊的歷史條件造就的。現代教育的方針,除了我們一直強調的德智體三方面以外,還應該尤其強調對受教育者的審美教育,以使他們度過更加和諧完美的一生。我們無法想象,如果所有的男士都邊幅不修,或者街上沒有一個髮式優美、衣著亮麗的女子,那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子,那還會有多少人留戀塵世的生活。每當想到這一點,便讓人對那些在打扮了自己的同時也打扮了整個世界和人生的人油然而生感激之情。不知道是否有人研究過,這些人對人類的心理健康是否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因為沒有他們,估計抑鬱症患者大約會成倍地增長,自殺率也可能會增加許多。

前面已經說到,內心改變了,外表才能跟著改變。因為一個人的行為說到底就是他的內心活動的外部呈現。而且,改變了的外表也會對內心產生反作用,促成內心的更大的變化。由此產生積極的良性迴圈。源於東方思想的森田心理治療理論和方法,就很重視外表的改變,甚至認為外表的改變是內心改變的前提條件。森田治療會要求患者自己強制自己做一些事情,以使自己的外表和所處的環境顯得乾淨、整潔,行為顯得有條理。在內心慢慢地認同這樣的外部形象後,混亂的內心也就可能變得寧靜了。也舉一個例子。我的一位大學同學,聰明絕頂、博覽群書,成天就是考慮“本體論”之類的哲學問題。個人生活卻一塌糊塗,完全不修邊幅,估計那些哲學問題也沒怎麼想清楚,所以大腦一片混亂,情緒反覆無常,經常胡言亂語不知所云,給人的印象就像一個怪物。畢業以後我們各奔東西,十年以後同學聚會再見面,此老兄象完全換了一個人,不僅“腹有詩書氣自華”,而且髮型衣著相當講究,言行舉止也很得體。我悄悄地問他,“老兄你當年只顧裝修裡面,怎麼想通了把外面也粉飾了一下?”我們之間心有靈犀,我的意思他一聽就明白,然後他回答了一句很簡單但意味深長的話,“我以前以為外面是別人的,後來不那樣認為了。”我不太好問具體的過程是什麼樣的,但有一點敢肯定,是心靈和外表長時間的良性互動,造就了這樣一個內外都和諧的形象。

這位同學的經驗是否可以給另外一些朋友以某種啟示呢?我們知道,有很多聰明而有抱負的年輕人總是會思考諸如“人的本質”、“活著的意義”等問題。他們潛在的動機可能是,希望把那些東西一下子想通,從而使自己的人格得到“突然的”改變和完善。這種突然性當然是不會存在的。實際上,抽象地思考那些問題根本沒有意義,除非你是靠想那些問題賺錢吃飯的哲學家或理論家。人活著的全部意義,都需要透過一些具體的事物或者事件來表達。比如我們對髮式衣著的態度,從較深的心理層面來說,就是我們在對“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以及“人應該怎麼活著”做出了判斷和思考以後所表達的態度。或者說簡單一點,一個人的外表是他的內心的反映,所以一個人的外表可以向我們展示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對“活著”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