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國家的全球定位系統政策,在負責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和頻譜管理的委員會內授予美國交通部和五角大樓同等的權力。政策變革至少部分地緩解了國內外公眾對全球定位系統接入的擔憂。但是,對於將趕上全球化腳步作為戰略目標的許多國家而言,依賴一個掌握在外國軍隊手中的系統以滿足戰略需求,特別是在那個國家越來越被認為有單邊主義傾向情況下,這事兒非同小可。此外,對別人的依賴還減低了一個國家乃至一個地區在世界事務上發出自己的聲音的資格。
除了渴求導航衛星服務所蘊含的價值,以及希望避免在戰略領域依賴美國以外,商業利益也是一個參與導航衛星計劃的重要動機。蘭德公司1995年的一份報告在1999年被提交給歐洲委員會(European mission),闡述了支援“伽利略”計劃的基本理由。
“價值既是經濟上的,也是產業上的,特別是,現在到2005年,其潛在全球市場價值可達到400億歐元。挑戰在於要實現衛星導航市場上的公平參與,以及獲得由此而產生的就業職位。現在估計會創造如下就業機會:研發‘伽利略’系統所需裝置的20000個職位,操作這一系統的2000個永久崗位,這還不包括應用這一系統所帶來的就業機會”。
假以時日,裝置和服務市場的預期回報會增長,預計計劃也會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潛在的經濟回報,連同擺脫美國系統的期望,使得“伽利略”計劃具備了強有力的推行動機。於是,歐洲人集合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意願,整合起歐盟和歐洲航天局(ESA)這對此前錙銖必較的競爭對手的力量共同支援“伽利略”計劃。美國人可沒想到歐洲人能凝聚起這份意願。
2004年6月,美國和歐洲簽署了一份協議,長達5年之久的歐美關於歐洲網路訊號可能干擾美國軍用全球定位系統訊號的分歧由此結束。根據這份協議,歐洲將改變有問題的頻率,以使雙方中的任何一方可以將對方的訊號限制在一個小區域當中,比如說戰場上,而不必關閉整個系統。從民用角度而言,這份協議也有著同樣的重要意義,兩個系統實現了可互換的工作,極大地有利於製造商、服務商和消費者。沒有這份協議,“伽利略”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系統可能會需要各自單獨的軟硬體裝置。如果“伽利略”計劃最終比全球定位系統更加面向商務使用者—這本來就是它的意圖,那麼沒有相容協議,全球定位系統系統便會成為民用的一個障礙。20世紀80年代家用錄影系統(VHS)對Beta制大尺寸磁帶錄影系統(Betamax)的衝擊便是如此,當時造成了大量美國公司的嚴重經濟損失。部署“伽利略”系統將終結美國在導航衛星領域實際上的商業和軍事專制'1'。
為了結束美國的導航衛星專制,歐洲不只是共同攜手,還邀請了其他國家並肩戮力。2003年10月,中國和歐盟正式簽署協議,中國成為研發“伽利略”計劃的夥伴之一。中國承諾提供價值約億美元的硬通貨和歐盟國家共同研發“伽利略”計劃所需的技術並製造裝置。一個月後,印度也加入了“伽利略”夥伴關係。2004年3月,以色列和歐盟簽署參與“伽利略”計劃的協議。這些夥伴都讓美國不安,不僅僅是因為中國這樣的國家有可能使用“伽利略”系統對美國構成潛在威脅,而且還因為夥伴之間的“技術流動”也會造成同樣的結果。可能最有趣的事情是,美國和歐洲簽署了一項協定,杜絕了歐盟的軍事力量使用“伽利略”系統的可能性。這在日後肯定會出現問題的。假如這件事情沒辦成的話,那麼能不能達成一項近期協議都很難說。
布什的新太空計劃(1)
布什的新太空計劃
布什總統釋出了他的“新太空計劃”,也就是對月球、火星以及其他星體進行載人探險,不過,關於其他星體,後來再也沒有提到過這回事兒。由此布什成為以往許多美國總統中的一個,這些總統們都是似乎從演講臺上一下來就把自己對載人航天的熱乎勁兒拋到太空去了。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總統公佈了多項航天計劃,然後很快就不記得了。布什版太空計劃是那些從美國總統執行辦公室(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EOP)各個部門匯聚而來的年輕又有學問的太空狂熱分子打造的,在計劃制訂過程中,布什給予了大力支援。最初提供給他的計劃是“重返月球”,布什堅持計劃要比這個更宏大,而且還要由國際參與。2005年國會削減了所有和他的計劃有關的專案後,白宮威脅要否決預算。但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