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書時間,至遲不晚於順治二年五月清兵佔領南京,上距李自成起義軍撤出北京不到一年。
從書中敘述的情節不難看出,作者對明末農民大起義的整個過程是不大清楚的,連起義前期的著名領袖也一無所知,比如小說第一卷(即第一回)描寫李自成起義時競加上了“闖塌天兵盛稱王”的標題,把叛徒劉國能的綽號安到了李自成頭上。
描寫李自成在北京的活動情況,則大量取材於《國變錄》等書,比較符合事實。此外作者還利用當時社會上有關李巖的零碎傳說虛構了不少情節。
可以說,後來史籍中出現的李巖事蹟,懶道人基本上都已創作出來:《小史》出籠不久,有關李巖的情節就開始透過各種渠道滲進史學著作。
在這種活動中,蓬蒿子的《定鼎奇聞》和計六奇的《明季北略》起的作用特別惡劣。
《定鼎奇聞》是清順治八年刊行的一部極其無知的小說。它在許多地方直接取材於《小史》,只是在政治上由吹捧南明弘光小朝廷為歌頌滿洲貴族。
蓬蒿子為了迎合清朝的政治需要,大大壓縮《小史》中比較合乎事實的敘述,代之以大量荒誕無稽的虛構。
在李巖的問題上,不僅因襲了《小史》的編造,而且有所“創新”。
由於《奇聞》內容極端荒唐,本不足以欺騙世人。可是,到康熙初年出了位熱心勝朝遺事的“史學家”計六奇:
他在兼收幷蓄編輯《明季北略》基本結束以後,仍覺餘興未盡,看到《定鼎奇聞》如獲至寶,又特別增加補遺一卷(即卷二十三),對這部小說進行了摘錄編排。
於是,李自成出身於富裕的小康之家,父親是財主李十戈…,李自成是“殺星降凡”,當公子哥兒時還作過一首詠螃蟹的詩等奇談怪論便相繼產生。大量有關李巖的“史料”也跟著被髮掘出來,湧進史學著作。
比如李巖的《勸賑歌》,李巖初見李自成時互相恭維的對話,李巖同宋獻策在北京就明朝科舉和佛教問題的長篇議論,以及李巖諫自成四事的上疏等等,都成了後來研究這次起義的重要“史料”。
為了使不易接觸《定鼎奇聞》的讀者,對《明季北略》是怎樣對《定鼎奇聞》進行“史學”加工的有所瞭解,這裡選錄一段供參考。
蓬蒿子在描述李自成起義軍進入河南以前,說李自成結九十八寨響馬起事,被推為大元帥、闖王,有李巖、宋獻策以及牛金星等二十一員“驍將”來謁,然後有以下一段敘述:
次日,自成升帳,聚集宋矮子、李巖、牛金星、唐啟原等,先定各賊將文武官銜,後議分派地方,領兵前去攻殺:宋獻策為開國大軍師,牛金星為天祐閣大學士,唐啟原為提督四路戎馬大元帥,劉崇文為權將軍,戈寶為正監軍,馮嶽為毅將軍,王年為左監軍,容天成為銳將軍,王賈為右監軍,李巖為制將軍,柏止善為果將軍,苗人鳳為左先鋒,王漪清為龍護將軍,祖有光為右先鋒,張澤為豹略將軍,管無昏為前先鋒,顧永龍為飈將軍,朱浦為壓隊大將軍,吳風典為迅將軍,李承元為徵西將軍,趙禮為右擊將軍,李年為討北將軍,孫世康為協贊將軍,陳泯為鎮東將軍,田之秀為虎賁將軍,**為圖南將軍。
且說闖王商定了許多偽職,即差銳將軍容天成、左先鋒苗人鳳、右先鋒祖有光統兵十萬先去攻殺河南。當下制將軍李巖對闖王李自成道:“吾主欲圖大事,必先尊賢禮士,禁暴恤民。”又道:“目今雖雲朝廷失政,只是先世恩澤在民已久,近因年荒餉重,官貪吏猾,是以百姓如陷湯火之中,故此在思亂。我等欲收民心,須是假託仁義,佯言大兵到處開門納降者秋毫無犯,在任好官仍前管事,曾經酷虐人民者勘實即行斬首。一應錢糧比原額止徵一半。那時百姓自然樂從,還要簞食壺漿,叩迎馬首。”
自成聽說喜得眼花沒縫,無不依計而行。即令李巖前隊。李巖又用一計暗差心腹多人,扮作客商,四下傳佈說李公子仁義之師不殺不掠。叉編成口號教導小兒們歌:“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小都歡悅。”
一回來這些百姓連遭荒欠,又遇官府橫加苛斂,今聽了這幾句童謠,恨不得李公子之早到。只是愚民認李公子就是闖王,卻不曉得是一正一付
計六奇編輯《明季北略》時,把這段情節分成兩條,在題為“賊將官銜”的條目下,逐名不漏地照抄上述名單,只是把劉崇文改為劉宗敏,容天成改為谷大成,管無昏改為管撫民,李年改為李牟,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