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雖然去世稍早,但在鬚生地界,他們都各佔一席重要位置的。如果談近代鬚生,似乎是必不可少的幾位名家。

王叔銘先生惜墨如金。承賜序,非常光榮,特此申謝!

邱言曦(南生)先生文名滿天下,他的文章寓意深遠,結構謹嚴,字斟句酌,一絲不苟。有如餘腔的散板,字字珠璣,耐人咀嚼,吉光片羽,彌足珍貴。去歲初萌刊行此書之議,曾以賜序為請,慨然應允。乃今春臥病甚久,目前稍痊,仍在休養階段,付梓前夕,不忍勞其精神;又不捨放棄鴻文,遂委婉相商,能否動筆。欣蒙可裁,剋日將序文賜下,其重然諾之助人精神,感且無既。

吳普心夫人吳彬青女士,與孟小冬知交多年,且系餘派名票。早年粉墨登場;現仍偶爾清唱,韻味雋永,足為後輩典範。承假孟之珍貴劇照兩幀,公諸同好,隆情盛意,令人感佩!

沈葦窗兄,劇學淵博,收藏豐富;不但是“戲簍子”,而且系“資料庫”。友朋所需,有求必應,其熱心國劇,貢獻厥偉。對此書中劇照之供應,謹表謝忱!

最後,還請讀者諸君,多加指教,以匡不逮;來鼓勵我以後能再有災梨禍棗的勇氣。以上說的不少了,就算是序吧!

丁秉鐩 識於臺北寄廬

一九七八年五月

敬悼孟小冬前輩(1)

今年,歲次丁巳的一九七七年,對國劇界來說,好像是流年不利。先是,梅派名票趙仲安先生去世了。對指導後學,譜唱腔、說身段方面,失卻了一位導師。

繼之,名鼓票陳孝毅先生去世了。不但國劇方面失去了一位司鼓健將;對崑曲彩排和越劇演出來說,更如去了三軍司令,後繼無人。

五月二日晚上,傳來了俞大綱教授遽逝的噩耗。不止國劇界,話劇、舞蹈、音樂各界後進,和他的滿門桃李,都失南針。

五月二十七日凌晨,又驚悉有“冬皇”尊譽,餘派傳人的一代劇藝家孟令輝前輩仙逝了。因連串壞訊息引起的惡劣心情,更震撼得到了極致。因此,謹以悲傷沉重的心情,草成此文。為了行文方便,只好先不恭地直呼其名了。

一、身世與學藝

孟小冬是梨園世家,到她已經三世。原籍山東,祖父孟七(藝名,本名不詳)工武生、武淨,因避亂到上海,就在當地落戶了。孟七生子六人,孟小冬的父親行四,名鴻群,工武老生兼武淨。三伯鴻榮,工武生,武功堅實,有名於時,後來改名小孟七。六叔鴻茂,先工文武花臉,後改丑角,也馳譽滬上。過去大鵬已故丑角張國安,藝名小鴻茂,即其弟子。

孟小冬生於上海,以出生地為籍貫根據的話,算是上海人。乳名若蘭,本名令輝,藝名小冬。九歲時,從仇月祥學老生戲,十二歲就在無錫新世界登臺了。十四歲時,在上海乾坤大劇場演出,同臺有老旦張少泉(李麗華之母)、武旦粉*等。

民國十四年(1925),孟小冬年十八歲,北上赴北平深造,拜陳秀華為師。當時北平梨園行有個不成文法:凡外來的伶人,不管原來坐過科、拜過師,一定要在北平再拜一次師,取得北平梨園公會的會籍,才能出臺演戲。學老生的,大多拜陳秀華、鮑吉祥、張春彥,宗餘的角兒,莫不如此。一般的老生,也要拜陳少五、札金奎。學旦的角兒呢,絕大多數拜王瑤卿;一般旦角,也要拜吳彩霞、諸如香、趙綺霞等。但是外來拜師的伶人,少數是真心學習,進一步的研究,除了拜師時的贄敬以外,要送月規,好時常去學戲。大多數呢,拜師只為“掛號”,好開始唱戲,只有師徒名義罷了。

孟小冬就是少數真心學戲的一位,她從那時候起,就矢志學習餘(叔巖)派老生了。一方面遇見餘叔巖演戲時,必前往看戲,細心觀察身段、地方;一方面從陳秀華、孫佐臣(又稱孫老元,曾一度給譚鑫培操琴)學習字眼、唱腔。對餘派票友也常向人家請教。北平有位名票李適可(又名止庵),對餘腔有相當研究,還灌過《沙橋餞別》的唱片,孟小冬也從他盤桓請教。總之,她那種多方學餘、虛心求教的精神,和當初餘叔巖的學譚精神,是毫無二致的。所以在“私淑”餘叔巖的時期,就比一般學餘的老生高出一籌了。到了拜餘以後,更升堂入室,盡得精髓,成為餘派嫡傳第一人了。

二、演戲的階段

從十二歲登臺,迄十八歲到北平以前,孟小冬的戲路相當廣泛。從民國十四年拜師陳秀華以後,就歸工專演餘派老生戲了。曾先後在北平前門外的三慶園、城南遊藝園、新明大戲院等,各坤班演出,那時已經唱大軸頭牌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