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姐姐們,也就是人們所謂的高幹子弟。 我非常瞭解他們為什麼永遠擺脫不了這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儘管很多人混到如今一事無成,有的甚至寒酸潦倒,但在精神上還始終保持著自己是高人一等的紅色貴族,並時不時地享受著這種美妙的感覺。公平地說,當年絕大多數的部隊大院子弟都城府不深,相對較為單純,對上層的小道訊息熱衷得多,對社會的真實見識得少;??他們性格陽光,為人簡單磊落,重義氣;??關鍵時刻可以自我犧牲,見不平勇於拔刀相助。也許人們會說他們狂妄自大得有點可笑,但絕不能說他們陰險下作。可惜的是,他們之中,除了極個別出人頭地的和少數像潘先生這樣有點出息的以外,大多生活得相當平庸。我認為,這可怕的優越感多少是耽誤他們一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說起“*”前後軍隊大院特有的文化,主要指的是北京。外地的幾個大軍區和院校相對單一,成不了氣候。北京的軍隊大院數量多,級別高,待遇特殊。長安街延長線從軍博以西,大院此起彼落,一個接一個,較為集中。不過總政和總參不在那邊。另外還有一些小一點兒部隊院子散落在北京的各個地方。“*”前,這些大院裡的孩子,尤其是位於郊區部隊大院的孩子們和外界甚少接觸。
實不相瞞,我也出生在這樣的一個部隊大院,但是,我永遠不願意告訴別人這個事實。由於網上是虛擬空間,彼此互不相識,所以我也就隨便聊聊。時過境遷,現在很多大院早已面目全非。我寫這篇文字只是為了記錄那一段還未被遺忘的歷史。
以上所說的大院我先後住過好幾個,但這裡只談我生下來後住的那個大院和那裡的孩子們。
1960年秋,我們院成立,從全國各地的軍隊裡精挑細選調來院裡所有的幹部,人數很少,但個個都是全軍的頂尖人才,也是軍隊裡少有的文化人。“*”前,13級以上屬於高階幹部,而這個院幹部的最低階別都在13級以上,唯有極個別的部秘書或是門診部醫生護士除外。大院依西山而建,有著遠古點將臺的秀麗山巒的天然弧形變成了大院兩面屏障,另外兩面高牆巍聳,上面還加有鐵絲網,外人根本爬不進來。大院共三個門,由戰士荷槍實彈晝夜把守,所有的大人小孩出入時都要出示帶有照片的出入證。現在想想真是滑稽,又有什麼可守的呢?
這個大院的特殊之處是,一越過高牆,裡面嚴肅的氣氛驟然消失。當時除了氣派的辦公大樓以外,大院從東到西就是一個被精心規劃的大花園。大片大片的果園,葡萄園、桃園、李子園、蘋果園,什麼水果都有;?彎彎曲曲鋪著碎石子的人行道通向西面八方;?另外還有整齊的白色水泥馬路,供汽車和腳踏車行駛。院內所有的建築物都是紅磚色,錯落有致。一到春天,迎春花先開,然後就是臘梅、玉蘭、桃李梨,最後開的是石榴花。院內的禮堂、俱樂部、門診部、食堂一應俱全。一部分的人家住著兩層的小樓,門前各自擁有漂亮的小花園。另外一部分的人家住在寬敞的單元,一棟樓平均住十二戶。 我還記得我家的花園中間是條小道,左邊院子有一棵繁茂的芙蓉樹,我經常試圖爬上去;?右邊的院子四角各自站著一棵開滿白花的梨樹,中間是肥胖葡萄葉子覆蓋的架子,地上種滿了夜來香。
“文革”前後部隊大院孩子的優越感(2)
大院裡還有一個院中院,鐵門,用較矮的圍牆圍起,高個子的人一踮腳就可以看到裡面的小橋流水。裡面住著院長葉帥。夏天的時候,每天傍晚葉帥都由一個穿藍衣服臉色蒼白的女服務員陪著出來散步,有時來看看我們小孩子在馬路上玩闖三關之類的遊戲。另外八位副院長的小樓都蓋在半山腰,每家獨立的一棟,彼此隔得很遠。我們每次上山摘酸棗、捉螞蚱的時候都要從他們的門前經過。葉帥院裡還住著幾個身手矯健的男人,他們個個身形矮小,著淡藍色的服裝,相貌普通,看不出年紀。每天上午十點他們就出來練功,我哥哥最喜歡看他們練擒拿,一看就是兩小時。我姐姐告訴我,這就是特務班。我小時候不怕鬼不怕老虎和狼,但一聽到地主婆和特務立馬就嚇蔫兒了。劉文學就是被地主婆害死的;?《一隻繡花鞋》?裡面的女特務著實令人恐懼。
大院還有一個特供服務社供我們和高院合用;?北京的另外一箇中央特供服務社在東華門城裡。服務社裡商品比較豐富,雞鴨魚肉,香腸滷味,西式的烤羊角麵包每天都有;?冬天也能吃到新疆新鮮的馬*葡萄。
我們院的孩子像我年齡這麼小的很少,半數是潘先生,也就是我姐姐的年齡;?另外半數的年齡比我的大哥哥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