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部分(3 / 4)

小說:極品少帥 作者:低訴

仁、義、禮、智、信這五常之德,也是由孔子和孟子首先提倡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最先明確提出了“三綱”的概念,認為“王道之三綱,可求之於天”,“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之陰陽之道”,因此,“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董仲舒把五常之道作為調整這三綱關係的基本準則。在董仲舒三綱五常說的基礎上,東漢班固的《白虎通?三綱六紀》,確立了三綱六紀的九大關係。

按後世季羨林大師的觀點,三綱六紀裡面包括了愛國主義精神,如君為臣綱這一綱,人君的賢否,無關重要,人君只是一個符號,一個象徵,他象徵的是文化,象徵的是國家。三綱六紀“講的實際上是處理九個方面的關係:國家與人民、父子、夫婦、父親的兄弟、自己的兄弟、族人、母親的兄弟、師長與朋友。”這些關係處理好,國家自然會安定團結。雲錚認為這話的確很有道理。

為了實現大一統,儒家又強調華夷之辨的重要。夷本來是古代華夏對異族的貶稱,最初用於東方民族,稱為“東夷”。春秋以後,中原以外的各族,如被貶稱為“南蠻”、“北狄”、“西戎”、“東夷”的四方之族,被統稱為“四夷”。但是後來的華、夷主要是在文明與否的意義上使用的,《春秋公羊傳》就是把有無禮儀作為華、夷之界的,凡夷狄之邦,只要能遵行禮儀,就應該與華夏民族同等看待。相反,華夏民族中誰背棄了禮儀,誰就變做“新夷狄”。凡遵行禮儀的文明之族,均為華夏大家庭的一員。

雲錚一貫認為,華夏文明是一種偉大的文化體系,對於中國人民,它是一種向心力、迴歸的力,它是統一中國的凝聚力,因為它不具有狹隘的民族意識,更不是併吞一切的大民族主義。它是民族意識的昇華,它是一種標準、一種水平,達標者為中國、為華夏,落後者為夷狄、為野蠻。中國可以退為夷狄,夷狄可以進為華夏、進為中國。

正因為這種觀點,使得雲錚在對待大事上有些冷酷,甚至冷漠。這從他對待青龍教的態度就能說明。他並不在意青龍教舉兵,因為青龍教舉兵能讓那個老找自家麻煩的朝廷消停消停,為此他甚至不在乎這事情一旦爆發,將會捲入多少無辜的生命。——這個時代強大的“家大於國”的觀點影響了他,而且在他看來,大魏朝本來就是林家的家,對於一家一姓的天下,他實在沒有多少“國”的歸屬感。

然而如果青龍教能夠威脅到大魏朝的生存,雲錚卻絕對不會坐視。因為在他看來,一個以邪教為基礎的組織絕對不能成為中華的統治者,就如同後世的洪楊之亂一般,那絕對不是革命,那是徹徹底底地暴亂。讓他們統治中華,只能導致華夏文明的倒退,以雲錚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而論,他絕對無法容忍這種情況的出現。

不過儒家的三綱五常或者說三綱六紀也導致了一些惡果,別的不說,就說他現在面臨的問題:盲從。

雲錚估計他手下的大部分軍官可能都有一種思想:少帥是大帥的嫡子,是今後的大帥,那麼少帥的命令就一定要執行。同時少帥論文論武都是天下罕有的奇才,那麼少帥的考慮肯定是對的,如果我的想法和少帥不符,那肯定是我沒有少帥想得遠,沒有少帥想得透徹——於是產生了一個結果,就是“理解要執行,不理解也要執行。”

雲錚覺得這個問題要分開來看,從軍人的角度來說,服從命令當然是天職。不過作為中高階軍官,總得要一些自己的考慮吧,不能是自己隨便怎麼問,他們都說“恭請少帥決斷”吧?

雲錚雖然最近逐漸習慣了做一個“上位者”,但是他還沒有把自己前世的思維忘卻,他知道人都是會犯錯誤的,一個上位者出現錯誤,比一個普通人出現錯誤造成的影響要大得多。他可不希望自己帶的第一支軍隊就出現什麼麻煩。儘管他覺得站軍姿,走佇列和跑步對於軍隊來說肯定大有好處,可他也知道自己面對的畢竟是一支“古代”軍隊,天知道會不會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怎麼,都沒有問題?……那好,從明天開始,你們上午站兩個時辰,吃了午飯之後,下午再站兩個時辰。”雲錚似乎毫不在意地道。

此言一出,新任千夫長頓時大吃一驚,有人驚道:“一次兩個時辰?……而且一天站兩次?”

雲錚嘿嘿一笑:“怎麼,這下有意見了?”

那千夫長見自家少帥笑盈盈地“盯”著自己,問自己是不是有意見,頓時慌了神,忙不迭道:“啊……沒有,沒有意見!”

雲錚雖然明白原因,但還是在心裡大罵,老子又不是個怪物,你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