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潤潤喉……
卷二 坐看長空飄亂雪 第71章 雲少帥練兵(三)
【上了首頁歷史分類封推,感謝編輯的看重,也感謝各位讀者的厚愛,無風別的給不了,只有把一如既往的穩定更新奉獻給大家。】
雲錚的意志得以體現出來,並且毫無阻礙的被貫徹落實。
千夫長們為時一個時辰的軍姿訓練已經完成,此刻他們已經被准許自由休息。
別看這些剛剛升到千夫長的軍官們個個都是經過至少幾年的摸爬滾打,大部分都是從戰爭中立功才被提拔上來的精英,可是這一個時辰的軍姿仍然站得他們全身痠軟,渾身乏力。
人不是機器,如果一個人全身上下各處肌肉都要長時間保持緊繃,那麼他會很快發現自己已經累了,而眼前的情形並不是激烈的戰場,他們的注意力不會被其他的事情吸引過去,所以思維就會下意識的注意自己受累的部位,這樣一來就更覺得累,更覺得受不了了——很顯然這是一個惡性迴圈。
然而,逆境最能磨練人的意志。這個惡性迴圈正是雲錚所需要給他的軍官們帶去的。
三十六名千夫長已經全部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只是礙於鷹揚衛的主將副將和監令三大主官都在,所以雲錚雖然已經下令讓他們自由休息,可他們還是自覺地維持了一下形象,不敢太過放肆——起碼沒有直接躺在地上。
雲錚走了過去,笑了起來,完全不像剛才那樣冷酷,卻頗有些春風化雨的感覺:“覺得怎麼樣?有什麼想法,只管說出來。”
眾人你看我,我看你,沒有一個人首先開口的。
雲錚知道這個時代的兵跟後世不同,尤其是跟自己那會兒大學軍訓是完全兩碼事,他們本身就沒有多少跟上官“作對”的思想,更沒有那個勇氣,這不是他們本身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思想風氣問題。這個風氣的源頭,有人說是儒家君君臣臣之說,此說淺矣。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再到董仲舒儒家獨尊,中國人的思想裡面就永遠的烙上了一個不可磨滅的印記:大一統。
然而真正的大一統思想其實是在黃帝炎帝時期便開始繁衍的,只是經過秦漢之後,這個思想從地底浮出,並且很快變成主流,甚至深入整個華夏民族的骨髓。縱觀中國歷史,但凡悖逆這個思想的人,要麼舉步維艱,要麼遭到滅亡,甚至死後也被後人唾罵。
據史料記載和神話傳說,在中華大地上曾經生活著三個大的部落集團:黃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後來,炎、黃兩族聯合打敗了九黎族,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在黃河流域長期生活、繁衍,構成了後來的華夏族的主幹成分,炎黃二帝也因此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大一統思想在中華始祖的神話和傳說的基礎上延續、傳承。例如,東晉十六國時期,前趙的開國皇帝劉淵,本是匈奴人,但他建國號為“漢”,自稱漢王,並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鮮卑族也把自己當作黃帝之後,“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託,謂後為跋,故以為氏”。赫連勃勃建立夏國,“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國稱大夏”,以此來說明自己秉承夏朝正朔,以中國正統皇帝自居。就連現在大魏朝的敵人遼國契丹人,也始終把自己稱作是炎帝、黃帝的子孫。《遼史》記載契丹族為“軒轅後”,“遼之先,出自炎帝,世為審吉國”。——姑且不論這些說法是真是假,至少可以表明,連遼人都知道,如果不在這個“祖宗”的問題上站住腳跟,那麼他們是肯定統治不了有著強烈大一統思想的中原王朝的。至於有沒有實力打敗中原王朝,那倒是另外一回事了。
中國曆代王朝,無論是漢民族建立的王朝,還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都以中華文明的正統傳人自居,都以“混一寰宇”作為最基本的政治目標,不容許存在割據政權。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來自中國各族人民對於中華文化的自我認同感。這種文化歸屬感超越了民族、種族、地域、國界,成為中國各族人民所共同具有的心理特質,由此帶來中華大一統的文化向心力。
但是這種強大的思想是怎麼得來的呢?這就是儒家的本事了。雲錚自然知道後世有一段時間很是鄙棄儒家文化,但他知道儒家文化在維護中國古代政治格局上的巨大作用是絕對不可替代的。
儒家學者主張要處理好兩個大的關係:三綱六紀和華夷之辨。
三綱六紀是在三綱五常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三綱源於孔子和孟子,孔子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強調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奠定了三綱說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