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沒有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不以自己的民族為榮,不去維護它、發展它,那麼我們無法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但如果我們囿於狹隘的民族主義,將一切外族都視為“異種”、“異族”,不顧歷史和現實,盲目排斥與我們融為一家的兄弟,那麼我們不僅自毀長城,兄弟鬩牆,而且,還會為將來的民族國家分裂製造思想上的根源,那才是最嚴重的後果。
為了如此偉大的思想,雲錚所提出的和約,是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
“一,雙方立即停戰。
二,雙方就目前軍事實際控制區劃分疆域。
三,停戰之後一個月內,北疆總督府恢復對大遼帝國的經濟援助。
四,停戰之後一個月內,北疆總督府再次開闢三大邊境貿易集散地,以供日益擴大的貿易活動進行。
五,停戰之後三個月內,北疆總督府派出專人在大遼帝國領土內建立若干大型學堂,學堂內將免費教授儒家經典。另,凡在學堂內每日考試中獲得合格的學生,將得到最少三兩,最多一斤的糧食獎勵,該獎勵可折價給予大魏銅錢。
六,雙方停戰之後,大魏北疆總督府將明確與偽金國的貿易額度,儘量避免影響戰爭勝負的物資進入偽金國領土以供其作為反遼戰爭之用。
七,為確保雙方睦鄰友好,大遼帝國將下嫁瓊花公主蕭芷瓊於北疆少帥雲錚,雙方完婚時間待定。
八,遼國應當提供先進、優秀之馬種給予睦鄰友好的北疆總督府;同樣,北疆總督府有義務優先、低價地提供先進盔甲、武器給大遼帝國。
九,雙方所簽訂大定條約附件同時有效……
卷五 千軍萬馬避白袍 第24章 似乎,要變天了
在中國的版圖上,只有兩座城市能以“京”字作為地名,一是北京,另一個則是南京。北京,現在叫燕京;南京,現在叫江寧。千年後的中國,它們隔江相望,各自作為中國北方和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分享了這一絕無僅有的政治禮遇。如果你有幸來到南京,或驚異於孝陵的渾雄巍峨,或流連於城南的平常巷陌,或徜徉於秦淮的槳聲燈影。在這座城市中游走,就如同與歷史對話,在那逶迤綿延的城牆之上鐫刻著多少六朝遺痕,在那白牆灰瓦之間掩藏著多少風流韻史,在它的空氣中則瀰漫著淡淡墨香,揮之不去。如果一定要給南京新增一個註腳,那麼因該是首推歷史,人文次之。
南京自吳、越建城,至今不過兩千年,卻被稱為“六朝古都”,後世又增南唐、明初、太平天國和**謂之“十朝”。而南京地名的更迭過程,本身就是一段歷史的縮影。
長江對於中國的歷史來說,絕非一條橫貫東西的天塹那麼簡單,由於天然的阻隔導致了諸多割據政權都是劃江而治,形成了中國獨特的南北對峙的分裂歷史。而這種分裂局面的結果往往都以北方政權揮師南下、一統華夏而告終。於是,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政治中心與經濟文化中心分離的格局,北方的強勢政權在炫耀武力和王權的同時,南方的文明與富庶也在閃動著璀璨的光輝。
城市的氣質與其歷史息息相關。魏晉南北朝時期,南京無疑是中國南方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幾乎所有的北方政權都以攻取南京作為南下的戰略跳板,因而使得這座城市飽受戰亂蹂躪。而南逃計程車族後裔們卻在這裡揮霍著他們最後的奢靡時光,同時也將文士的風度推向了一種極致。此間誕生的多是曠世逸才,他們樂山水,善詩文,喜飲酒,好隱逸,就是無意於政治。這於國家當然無益,卻成為後世文人們的無限嚮往,也為南京這座城市的性格注入了陰柔的特質。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在詩中所提“烏衣巷”,就在南京秦淮河畔。東晉時期,此地為達官顯貴的聚居之地,而他們平時出入都是黑衣高履,因此得名。所謂“王謝”,實指王導和謝安兩家,均系東晉名門。王導因輔佐司馬睿稱帝,被稱為“仲父”,世襲公侯。其侄王羲之也長於烏衣巷,是為“書聖”。後赴任會稽,附近有蘭亭,他率一干文士在此“曲水流觴”,眾人沿河散坐,置杯酒於盤中,以水流之,每遇一人,此人則要飲酒做詩。事畢,眾人匯詩成集,推選王羲之為之序,其藉助酒興,一氣呵成,是為《蘭亭集序》,號稱“天下第一行書”。而謝家與王氏一族交厚,亦是名士輩出。淝水之戰時,謝安有“靜奕克敵”的風範,其侄謝玄為東晉名將。後人中謝靈運則長於山水詩,自成一派,而謝眺更是備受李白讚譽,所謂“蓬萊文章建安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