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第二,第三。但張公藝沒有,他一句話不說,請皇上賜筆墨和紙,然後低著頭在那兒寫,就是不抬頭。皇帝一看這什麼意思,你有那麼多的經驗要教給我啊?張公藝寫完呈上去,皇帝一看,滿紙就一個字:“忍”。我們知道,“忍”這個功夫實際上很難做到,但是對家族來講,尤其對兄弟、血親或者鄰里、社會上結識的同事朋友來講,忍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忍基本上沒有什麼道理可講。忍是一個修身的功夫,你就是要修身,修得住。現在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功夫,我們現在好像不大講,但是有的地方講。比如大家到路上看到好多人手上戴佛珠,有的人戴的佛珠很粗,有的人戴的佛珠跟小米粒一樣小,纏一串戴著。有些僧人他為什麼給你小的?因為他認為你脾氣暴躁、火氣大,就故意給你那麼小的佛珠,你一粒一粒去數吧。你天天數天天數,性子就被磨慢了。所以,傳統文化當中都是有講究的,只不過我們現在不懂了。
“出則悌”這個部分,當然講的是“出”,就是離開自己的小家庭,離開自己的家族,離開自己從小生活和熟悉的環境。那麼,出去以後還有哪些禮節你要注意呢?有哪些規矩你要恪守呢?請大家聽下一講。
。 想看書來
弟之二(1)
作為中國古代教育的啟蒙讀物,《弟子規 》要求孩子和長輩在一起的時候,遵守哪些規範?注意哪些禮節?隨著時代的變遷,《弟子規 》中的一些具體要求在當今社會已經不再適用。那麼,現在的孩子和尊長交往的時候,又應該遵守哪些禮節呢?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1} 。
路遇長,疾趨{2} 揖;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1} 見(xiàn)能:逞能,炫耀。見,同“現”。
{2} 疾趨:快步向前。
《弟子規》在“出則悌”的部分,透過描述孩子和尊長相處時的各種情境,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具體規範。那麼,古代孩子和長輩在一起時都必須遵守哪些規範,注意哪些禮節呢? 《弟子規》透過“出則悌”這個部分,希望能夠培養孩子怎樣的觀念?隨著時代的變遷,《弟子規》中的一些具體的要求,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再適用。那麼,我們將如何從現代人的角度,來解讀《弟子規》 “出則悌”的具體要求?
“出則悌”這部分主要講的是“出”,就是離開自己的小家庭,離開自己的家族,離開自己從小生活和熟悉的環境。那麼,出去以後還有哪些禮節你要注意?有哪些規矩你要恪守?《弟子規》非常明確地做了交代:“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意思很清楚,喝東西、吃東西的時候,或者落座和走路的時候,都應該長者在先,幼者在後,而這樣的長幼有序的情況,傳統是非常講究的。只要孩子已經到了入學年齡,自己懂得照顧自己了,就要長者走在前面,小輩走在後面。而且還有一個規矩,一般小輩不能踩長輩的影子,你不能走在長輩的影子裡。天很熱,也沒樹,我躲在我爺爺的陰涼底下,這在中國傳統是不行的,一看就沒規矩。當然現代社會這個情況變了,所以《弟子規》有些東西我們還是要改一改。像“長者先,幼者後”,今天不行,比如自動轉門,你讓老人家先走進去他會暈在裡頭,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幼者在前,替長輩把轉門擋住。還有自動扶梯,我們現在發現,很多小輩在後面,長輩在前面,這是絕對不可以的。這種場合應該是小輩在前,擋著長輩,然後側身,長輩這樣往下走,小輩要稍微照顧一下長輩,防著長輩最後一步絆倒。所以《弟子規》主要是一種精神,有些東西我們今天是要改的。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長者如果要找人的話,小輩應該代他去叫。為什麼呢?因為這裡的“叫”有兩層意思:第一個“叫”,對於中國古代傳統來講,認為大聲說話是很辛苦的事,傷神,所以不能讓長輩高聲叫。大家看電視連續劇裡,都是太監說退朝,沒有皇帝說退朝,沒有皇帝站起來說下班,為什麼?這都是規矩,旁邊人代叫,旁邊人代說。第二個“叫”是找,不一定要叫,尊長要去找誰,小輩應該代勞,多走幾步,別讓長輩勞動。現在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