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2 / 4)

數還小,就讓他們在旁邊看著,多少學一點種地的本事。到了晚上,哥哥許武種了一天的地已經累得不行了,但是依然堅持親自教兩個弟弟讀書。如果弟弟調皮不聽話,許武也捨不得責備弟弟,更不會責打弟弟,而是跑到父親的墳前長跪不起,號啕大哭,以此來感動兩個年幼的弟弟。

漢朝的時候國家選舉人才是靠舉孝廉的,因為漢朝還沒有科舉制度,人才是靠大家推薦的,所以,大家就舉了許武的孝廉。這個時候,許武幹了一件讓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他把爸爸留給他的財產分成三份,自個兒拿了最好的一份,把最差的東西分給了兩個弟弟。這哪裡是弟道?簡直是偷盜啊!老百姓也是這麼認為:你是偽君子,你做給我們看原來就是為了當官,為了騙取聲譽。一旦你舉了孝廉,有了當官的機會,就原形畢露。許武就一直被別人這麼罵,但是不知不覺之間,他的兩個弟弟的聲望逐漸起來了,大家突然發現徐家這兩個弟弟拿了最爛的東西也沒跟哥哥鬧翻,而且還很感激哥哥在他們小的時候種地養活他們,還每天晚上不辭勞苦地教他們讀書。大家更覺得他們看錯了許武,看樣子還是兩個弟弟好啊。於是,大家一致推舉兩個弟弟舉了孝廉,認為他們才是好人。這一天,許武跑到父親的墳前號啕大哭,哭完之後他把家族所有的親戚包括鄰里百姓召集到一起,把自己原來最好的這份財產分給兩個弟弟,自己什麼都不要。許武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弟道,在漢朝的社會氛圍裡,你給一個人財產還不如給他一個良好的聲譽,因為這樣才能夠讓他儘快地擁有為社會服務的機會,能夠被舉孝廉。這是在中國古代關於弟道的故事裡最傳奇的一個。

弟之一(4)

講求“弟道”,“謙讓”二字最為關鍵。兄弟之間一旦能夠做到相互禮讓,“財物輕”也自然不是什麼難事。那麼,在處理財物的問題上,兄弟間除了相互謙讓,還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中國傳統當中強調兄弟之間要共同享有財物,不得計較,不要說你多吃了,我多佔了。元朝有個人叫張閏,他們張家八代人不分炊,都在一塊兒吃飯。整個大家族一百多口人,但是沒有什麼閒話。白天,男子該種地的種地,女子就在家裡一塊兒做女紅。男人出去打的獵、砍的柴,女眷做的刺繡、鞋襪,全部統一放到一個倉庫裡,每個小家庭沒有一點點私自收藏的東西。甚至如果有個小孩哭了、餓了,這個家族馬上就會有一位哺乳期的婦女把這個孩子抱過來餵奶。慢慢的,這個家裡的小孩子就分不清他們的媽媽是誰。因為只要一哭,就有一個媽媽抱過去餵奶了;再哭,又一個媽媽抱過去了。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兄弟、妯娌、姑嫂之間的感情啊!

在古人看來,兄弟之間最要緊的是要共有財物,分配的時候要公正,特別是主事的當家人要公平,絕對不能偏私。明朝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叫鄭濂,他家裡也是七代同住,大門上掛著一塊匾,叫“天下第一家”。這五個字怎麼來的?原來鄭濂是一個當官的,明太祖朱元璋聽說有這麼一個家庭七代同堂,一千多口人卻從來不吵架,而且大家開心得不得了。朱元璋有點想不通,於是就把鄭濂召來:你家裡究竟有多少人啊?鄭濂說:啟稟皇上,一千多口。皇帝就問:一千多口?你有什麼治家的法則可以保證大家和睦相處啊?鄭濂回答:皇上,也沒有什麼,就是不聽閒話,不傳閒話,言語不合就忍一忍。皇上一聽:很好很好,來,領賞。朱元璋要賞東西給鄭濂。賞什麼呢?這朱元璋夠小氣的,就給倆梨。鄭濂家裡一千多口人,弄倆梨,也沒辦法,誰也不敢說皇帝賞得少,只好千恩萬謝揣著倆梨就回去了。

兩隻梨雖然少,但卻是皇帝的賞賜,理應讓全家每個人都享受到。但是,鄭濂怎樣才能把這兩隻梨分給全家一千多口人呢?

鄭濂回到家裡,舉著兩隻梨:今兒皇帝賞了我倆梨,大家看清楚了。說完鄭濂叫人搬了一口大水缸,打來一缸水,把梨搗碎了泡在缸裡,一千多口人每人喝一碗梨湯。朱元璋派去的校尉看到了這一幕,回去稟告給朱元璋:佩服佩服,這個家長絕對沒有私心。朱元璋一高興,就封這一家為“天下第一家”。在這個故事裡,除了分梨分得很均勻,還提到了在兄弟之間別傳閒話,別傳二姑娘怎麼說,三弟弟怎麼說。

這就是“言語忍,忿自泯”。這裡邊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忍。唐朝時有一個人也很有名,叫張公藝,他家九代人同居,也很和睦,從來不吵架。唐高宗就想不明白,於是把張公藝給叫來:你家九代人,都說你們家很和睦,你有什麼秘訣啊?這張公藝可真絕,一般皇帝問你,那你肯定就回答,我們家努力做到以下三條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