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4)

小說:世界消失的民族 作者:溜溜

和文明古國的中國一定會在國際兩河流域的文明研究和考古發掘領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想看書來

二 古代蘇美爾和阿卡德文明產生的環境背景(1)

希臘語“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意為“河流之間的土地”,是古代希臘人及其繼承人羅馬人對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地區的稱呼。這一地區包括現代伊拉克的全境和敘利亞、土耳其與其相連的部分。我國學術界一般意譯為“兩河流域”,或音譯為美索不達米亞(建議統一使用“兩河流域”一詞)。發源於土耳其境內亞美尼亞高原的幼發拉底河(全長2600公里)和底格里斯河(全長1850公里),由西北流向東南的波斯灣(古時分別流入海,現匯合為*河入海)。在古代西亞,兩河流經的狹長平原河谷地帶成為西亞新月形文明地帶的東翼(西翼是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它的西面斜邊和敘利亞及*沙漠為鄰,東面斜邊以札格羅斯山脈為屏障分隔伊朗高原,北面的陶魯斯山脈和亞美尼亞高原形成它與小亞細亞細亞半島的天然邊境,南面瀕臨波斯灣。無論在地理上和歷史上,伊朗境內的卡閏河和凱爾哈河(古稱烏克奴河和烏拉亞河)形成的“小兩河流域”與兩河流域的南部低地平原和底格里斯河下游東岸地帶都有緊密的聯絡。從文明發展看,這古代稱為 “埃蘭”的地區屬於兩河流域文明。然而,從埃蘭自己特有的地理和文化體系以及它與其身後伊朗高原上各民族的親密關係來考慮,埃蘭文明只能作為兩河流域的一個兄弟文明。兩河流域和埃蘭最南端瀕臨波斯灣的地區是廣闊的沼澤和葦塘地帶,從古代起,被壓迫的和戰亂所殃及的人民就經常進入這一地區避難。

兩河流域的中下游是平坦的沖積土地,巴格達與波斯灣沿岸兩河入海口的海拔高度僅相差10米。緩慢流動的河水帶來大量的沉澱使河床升高,河水經常漫過河堤甚至改變河道。由於乾旱炎熱的氣候——巴格達7、8月平均氣溫34攝氏度(南部地區最高可達50攝氏度), 12、1月平均為11攝氏度;絕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下(南部地區在200毫米以下)。土壤幹而堅硬,一年中有8個月不適合農作物生長。因此,用兩河的河水進行人工灌溉成為兩河文明誕生的關鍵和發展農牧業生產的命脈。奇怪的是,公元前1萬年左右在兩河流域雨水豐沛的地區及其邊緣多丘陵地帶出現了農業生產的萌芽,但沒有最終發展為文明;在自然環境惡劣但人工渠網密結的兩河流域地區卻開出了大規模生產的花朵並結成了它的豐碩成果——世界上最早的古代文明。然而,幾千年來,由於氾濫的河水把鹽分帶入土壤,又沒有人工將過多的鹽分排洩出去,這樣的惡性迴圈造成鹽鹼地不斷增加。昔日繁榮的古代農業城鎮絕大部分淪為了沙漠中的土丘。

在兩河流域北部,幼發拉底河東岸有兩條大支流——巴里赫河和哈布林河,由北向南注入主河道。哈布林河上游有許多小支流,形成一個三角形的河網地區,而且這一地區冬季降雨量較豐沛。巴里赫河和哈布林河上游形成了兩河流域北部二個無需人工灌溉的農業地區。哈布林河網地區西部和東部各有—個凸出的山脈:阿波戴·吉茲(Abd–e1–Aziz)和捷別勒·辛

加爾(Jebel Singar)。河網區的北面是陶魯斯山脈延伸高地,其東是底格里斯河岸。雖然哈布林河上游地區和巴里赫處於兩河之間較寬的地帶,*語卻稱這個地區為亞茲臘(El Jazirah),意為“島”。學術界一般則稱其為兩河流域北部,或把這一地區與底格里斯中游兩岸的亞述城市合在一起稱為亞述地區,因為這裡曾是亞述帝國的中心地區。在亞述,農田和果園分佈在河流、泉和並井的附近,形成星羅棋佈的農業居民點,而其周圍的原野在春季長滿青草成為發展牧業的天然場地。巴里赫和哈布林富饒河網地區形成了作為東方亞述中心的底格里斯上游河谷和西方敘利亞之間的“走廊”。這裡數以百計的由古代城鎮廢墟形成的“臺勒”(tell,“土丘”)表明了這裡曾是繁榮之地。

二 古代蘇美爾和阿卡德文明產生的環境背景(2)

北部兩河流域,亞述的另一重要地區是底格里斯河東岸至庫爾迪斯坦山脈之間的丘陵地帶。這裡年降雨量在300毫米和650毫米之間。地形由河谷平地逐步升級,直到白雪覆蓋的、分隔伊拉克和伊朗兩國的札格羅斯山主脈(海拔2500米至3500米)。五條河流由東北山區流經這一地帶並注入底格里斯河:由北向南數是第二哈布林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