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謀刺(1 / 2)

小說:長樂夜未央 作者:易楚

自周衰,戎狄錯居涇渭之北。及秦始皇攘卻戎狄,築長城,界中國,然西不過臨洮。

從玉門、陽關往西,便是被漢人稱為西域的地方了。

西域,初有三十六國,後漸分至五十餘國,地處匈奴以西,最北是國烏孫。西域的南北各有一大山,中央有河,東西六千餘里,南北千餘里。東與漢接壤,有玉門、陽關扼守交通,西面直抵蔥嶺。其南山,東出金城,與漢南山屬焉。其河有兩源原,一出蔥嶺,一出於闐。于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蒲昌海距玉門、陽關約三百餘里,廣袤三四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皆以為潛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為中國河雲。

自玉門、陽關出西域有兩條道:一為南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再西逾蔥嶺則可出大月氏、安息;一為北道,自車師前王廷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再西逾蔥嶺則可出大宛、康居、奄蔡焉。

漢人與西方的來往幾乎全倚賴這兩條通道。

原本,西域諸國大多是當地的土著,皆有城郭田畜,風俗與匈奴、烏孫皆不同,不過,都役屬匈奴。匈奴西邊日逐王置僮僕都尉,使領西域,常居焉耆、危須、尉黎間,賦稅諸國,取富給焉。

直至孝武皇帝事徵四夷,廣威德,又有張騫出從大月氏,始開西域之跡。元狩二年,驃騎將軍擊破匈奴右地,降渾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築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後稍發徙民充實之,分置武威、張掖、敦煌,列四郡,拱衛玉門與陽關兩處。

太初四年,貳師將軍伐大宛之後,西域震懼,多遣使來貢獻。漢在西域的威望日益提高,於是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

從漢與西域相通開始,樓蘭之名就日常出現。

樓蘭,王治扞泥城,距陽關一千六百里,距長安六千一百里。它並不是離漢最近的西域諸國,但是,離漢最近的婼羌位置偏於西南,距陽關一千八百里,距長安六千三百里,並不當道,於是,樓蘭就成了漢通西域的當道第一國。

自張騫出使歸漢,對孝武皇帝具言西域地形有等情況,孝武皇帝便有心通大宛諸國,使者相望於道,一年中最多派過十餘次使者,然而樓蘭、車師當道,因為其皆役屬匈奴,對漢使多有刁難不說,有時還攻劫漢使,更有甚者,其等經常為匈奴耳目,由匈奴出兵阻漢使的行程。漢使多言其國有城邑,兵弱易擊。於是元鼎六年,孝武皇帝遣浮沮將軍公孫賀將萬五千騎,出九原二千餘裡,至浮沮井而還;匈河將軍趙破奴將萬餘騎出令居數千裡,至匈河水而還;以斥逐匈奴,不使遮漢使,皆不見匈奴一人。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張掖、敦煌郡,徙民以實之。元封三年,孝武皇帝遣王恢佐將軍趙破奴擊車師。趙破奴與輕騎七百餘先至,虜樓蘭王,遂破車師,因舉兵威以困烏孫、大宛之屬。隨後,漢列亭障從酒泉直至玉門。

也是從此,樓蘭才向漢降服貢獻。匈奴得知此事,發兵擊樓蘭。樓蘭也無奈,遣一子質匈奴,一子質漢。後來,李廣利率軍擊大宛,匈奴欲阻擊,但是,又因漢軍兵盛不敢正面阻擊,便遣騎在樓蘭候漢使後過者,欲絕勿通。當時漢的軍正任文將兵屯玉門關,為貳師後距,捕得生口,知狀以聞。孝武皇帝下詔,便道引兵捕樓蘭王,隨即將樓蘭王送往長安,簿責樓王王,樓蘭王直言:“小國在大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願徙國入居漢地。”這番直言卻入了孝武皇帝的耳,於是,也未加懲戒,便遣其歸國,只是也派人在樓蘭候司匈奴。匈奴自是不甚親信樓蘭。

本來,藉著匈奴對樓蘭生疑的機會,樓蘭與漢的關係應該會更加密切起來,但是,很不湊巧,接連兩位來漢為質子的樓蘭王子都皆因故滯留,不曾回樓蘭,樓蘭上層對漢也就起了戒心,新王即位,對漢雖然仍然稱臣,卻是不再來朝,然而,樓蘭國最在東垂,近漢,當白龍堆,乏水草,常主發導,負水儋糧,送迎漢使,其間,漢使良莠不分,發生過不少次,漢使的吏士在樓蘭劫掠的事情,而懲艾不便與漢通,再加上匈奴從中離間,樓蘭便再次做起了遮殺漢使的事情,不久,漢也從降者口中得知了樓蘭作為,到劉弗陵即位以後,樓蘭與漢的關係再次回覆到最初的惡劣狀態

傅介子出使,就是在這種狀況下開始的。

作為駿馬監,傅介子的本意並不在西域的情況,更不關心樓蘭等國的態度,他最惦記的只是大宛的良駒。

大宛國,王治貴山城,去長安萬二千五百五十里。北與康居、南與大月氏接,土地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