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觀,在理財性格養成的黃金期,就為孩子種下“致富基因”。
“Super B”現象
自瓜瓜出生後,我發現一個現象:這一代父母比上一代父母更願意花更多的時間、金錢培育孩子的才藝、智慧甚至潛能,但為何現在教育卻出現一個潛在的危機,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厭學、不喜歡唸書、不喜歡寫作業?
孩子有這樣的感受不是沒有原因的。
大多數家長迫於工作壓力,又希望孩子有能力,即便在放學後、寒暑假時,也要把孩子送往各種才藝班、補習班學習。更有一些父母,錯把關心功課、分數、學業認為是建立親子關係的最好方式。
寫到此,我心中不免升起一絲疑惑,到底我們生養孩子的目的是什麼?
是為了求學業、求功名嗎?
我們生養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他建立成熟穩定的健全人格,讓他將來有創造力、思考力,能夠自我肯定,並以成熟豐厚的內在涵養為人處世。
每個父母都該重新思考目前教育孩子的方式及觀念是否恰當。'
家長應設立合理的教育目標。在人的一生中,人格、能力、習慣養成的重要程度,遠在學習能力之上。
真正的成功者,並不在學校的講堂上,也不以學歷定輸贏;真正的成功者,絕不是知識面狹窄的書蟲,也不是應試教育的優勝者,更不是溫室中的花朵。
1989 年國慶節,杭州市天長小學老師周武受邀參加了一次畢業學生的聚會。畢業十幾年,同學們已是意氣風發,在各自的崗位上大展宏圖。他們統計,在來此聚會的32 名同學當中,有3 名工程師,2 名副教授,2 名“局級”幹部,3 名“副局級”幹部,4名公司經理……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不論大家有多大的成長和進步都無須大驚小怪。但是,周武在這次聚會中還驚異地發現,這些業績較為突出的同學,在小學時期大多是學習成績不夠顯眼的學生;相反,當年老師們很喜歡的幾個尖子生卻大都業績平平。
二、造就心靈“富小孩”(2)
這種反差讓周武陷入了深思:為什麼尖子生沒有按照當初的預想發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學生長大後竟能脫穎而出?
這個現象引發了周武的好奇心,他開始追蹤畢業班學生。經過10 年時間針對151 名學生的追蹤調查,周武發現,學生的成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種動態變化中,小學的好學生隨著年級升高,出現成績名次後移的現象,小學時主科成績在班級前5 名,進入中學後名次後移的,佔43% ;相反,小學時排在7~15 名的學生,在進入初中、高中後,名次往前移的比例竟佔%。
於是周武提出所謂“Super B”現象:第10 名左右的學生,有著難以預想的潛能和創造力,讓他們在未來的事業上嶄露頭角,出人頭地。這裡所指的“Super B”,並非剛剛好第10 名的學生,而是指成績中庸的學生。根據周武解釋,這個群體的共同特徵是,他們受老師和父母的關注不那麼多,學習的自主性更強、興趣更廣泛。至於名列前茅的學生,因為得到父母、老師過分關注,過分強化學科成績,反而壓抑了潛能和學習自主性。
年前,父母希望孩子能學得一技之長,然後靠一技之長走遍天下,但在知識經濟時代,很多重複操作的工作都已經被機器取代了。留給人類做的事情, 往往是變化多端或是令人驚訝的事情,這需要擁有能夠適應變化的智慧。學習的態度,才是求學的基本。父母不該是培養孩子成為第一名,而應該是培養孩子成為學習目標導向的人,這才是給孩子一輩子的禮物。
哈佛大學教育改變領導小組召集人東尼? 華格納也指出,如今學校所教的、考的,跟21 世紀職場最需要的能力存在巨大的裂痕。如何改變,牽動著全球每個孩子未來的成就與命運。在華格納看來,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口語與寫作溝通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三大基本能力,而不再是閱讀、寫作、算術。
托馬斯?弗裡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說道:“過去,大人會對孩子說:‘吃完你的晚飯,因為印度和中國的孩子還在捱餓。而如今,我會對我的女兒說:‘做好你的功課,因為印度和中國的孩子將要和你搶工作。’”
全球化,最根本的改變是構建了一個全球知識經濟時代。任何可以變成例行公事的工作,最後都將流到勞動力最低廉的地方。
20 世紀是製造經濟的時代,閱讀、寫作、算術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