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部分(3 / 4)

的工匠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因為在發明‘連子銃’時,他們就用紙筒裝過火藥,所以很自然的便想到了這上面。很快,工匠們就研製出了紙筒彈藥……具體的製法是,先用標準細銅管作為卷彈殼的芯子,然後抽出銅管,在彈殼中裝入定量火藥,壓好彈丸,兩段卷捻封口,並把彈丸和火藥之間,用線紮緊。這樣,分別加入彈丸和火藥的動作,便被合二為一,而且因為已經事先定裝,所以用槍通條可以一次就把彈丸送到位,耗時自然大減。

對於這個創意,那位沈默派人從伊比利亞半島綁架來,又給予王公般待遇,早就樂不思蜀了的原皇家首席軍械師、現兵工總廠總監腓力科斯,是予以嗤之以鼻的,因為早在十幾年前,歐洲就有人使用紙或亞麻布彈殼了,但是很快就被棄用。因為包裹火藥的彈殼難以充分燃燒,會堵塞槍膛,影響下次裝填。更嚴重的是,前端的彈丸包裹在紙殼中,很容易造成卡殼,這些問題無法解決,這種美好的設想就無法變為現實。

但這難不倒有七百年製作煙花爆竹經驗的大明工匠,他們早就知道,硝石和綠礬乾餾後的氣體溶於水後,把宣紙放入其中,便可到一種瞬間燃燒,不留灰燼的‘火紙’,在製作高階煙花時經常採用,可以製造華麗而驚人的效果。隆慶元年為皇帝制作鰲山燈時,他們還生產過一批,便拿來試用,效果果然極佳。

紙殼燃燒的問題就這樣解決了,但還有個卡殼的問題,工匠們實驗了很多種方法,最後用豬油牛油塗在單筒外,便也克服了這個難題,而且因為有了油脂潤滑,彈藥入膛也明顯順暢多了。演示之後,那位驕傲的腓力總監,在欣喜若狂之餘,向一年前還是他眼裡‘門外漢’的中國工匠,連連致歉,表示再也不會小瞧中國人的智慧了。

大受鼓舞的工匠們再接再厲,又將紙筒彈藥進一步改進,將發射藥用火紙包好,粘在彈殼尾部。這樣預備發射時,只需要一下,就可以把彈丸、火藥、發射藥全拿在手中,然後將彈殼尾部插在發火池……也就是火繩槍的引藥鍋上,輕輕一掰,就可以使發火藥和彈殼分離,然後將彈殼用通條送入槍管中,便可以擊發了。

燧發槍的射速,本身就比火繩槍提高了一倍;使用這種紙殼子彈的燧發槍兵,更是可以達到每分鐘三到四發射速,這使他們能夠打出足夠密集的彈雨,即使面對騎兵的衝鋒也不再是軟弱無力的了。少數精英射手,甚至可以打出五發的成績,這讓見慣了火繩槍的龜速的沈默頓時驚為天人,立刻將那幾名士兵提升為射擊教官,享受千總待遇……如果沈默軍事知識豐富一點的話,他就會知道,後來同樣採用燧發槍、紙殼彈的普魯士士兵,合格標準就是每分鐘五發。

~~~~~~~~~~~~~~~~~~~~~~~~~~~~~~~~~~~~~~~~~~~~~~~

“這種隆慶式步槍,是將燧石夾在彈簧擊錘上,扣動扳機時,彈簧突然鬆開擊錘,撞擊火藥池上的金屬蓋片,撞擊的同時開啟火藥池上的蓋片,併產生火花,點燃火藥池中的引火藥,從而將彈丸射出。”吳兌操起一把步槍,帶著眾位將領來到戶外,熟練的操演起來道:“顯然,這要比鳥銃可靠得多。除了射速快之外,它最重要的優點,是平均一百次點火,可以有八十五成功!”

這話又引來了一片倒吸氣的聲音,因為阻礙鳥銃威力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火繩點火點火有效率只有五成,也就是說,十次有五次扣動扳機打不著火。如果能提升到八五成,無疑就是將火力憑空提高了三五成啊!

而且,就算一槍沒有打著火,對於這種隆慶式步槍來說,只要重新拉開擊錘,便可再次射擊,幾乎沒有延誤。

“除此之外,”吳兌繼續介紹道:“源自中堂大人的創意,這款槍上有輔助射擊的望山,準星,比原先憑感覺瞎開槍,命中率自然大增……這是泰西也沒有的。”

聽了吳兌的介紹,武將們各個心癢無比,恨不得立刻拿過來打兩槍,看看是不是這麼神。但當著兵部大佬的面,誰也不敢造次,只能在那裡抓耳撓腮,咳嗽連連。

看了他們的樣子,沈默忍俊不禁,笑道:“給他們試試吧。”

於是百步之外的樹杈上,吊起了一個酒罈子。而那杆槍也交到了戚繼光的手裡……作為曾經的神機營掌門,試槍的任務自然當仁不讓了。

看到戚繼光端起‘隆慶式’瞄準,沈默不禁暗捏一把汗。當年在龍山衛時,他可是見過戚家軍三箭退敵的驚天表現,如果說誰最有資格評價槍與弓箭的優劣,自然非他莫屬。

戚繼光屏息凝神,按照吳兌所教的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