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設立大明銀號及大明商號的訊息,是伴隨著洪武二十九年的秋收正式開始的。
深秋裡,江南大地上是一望無際的金黃。
而那些田埂和山上的林木,就成了裝點著一塊塊金黃琥珀的翡翠鑲嵌。
這是富饒的場面。
田間地頭,無處不在的,都能聽到百姓們發出的喜悅的笑聲。
這是有關於豐收的日子。
大明洪武二十九年是個難得的豐收年,家家戶戶的田地裡都引來了糧食增產的訊息。
百姓們走進放光水又曬乾了的稻田裡,將那些被金燦燦的稻穗壓彎了的稻穀杆子割下,捆紮在一起。
當一片片的金黃琥珀是留下一叢叢短短的根莖,百姓們便會帶著滿臉的笑容,將遠比身子更重的稻穀挑在肩上,送到村莊外的曬穀場。
家中的婦人們便會立馬將那一顆顆飽滿的稻穀,從沉甸甸的稻穗上分離出來。
各家各戶都有一塊專屬的曬穀場。
打下來的稻穀,就會立馬被攤平在曬穀場上。
今年的光景甚好,秋收前好一段時間開始,便是整日整日的萬里無雲,如今秋收開始了,也不見會有什麼雨水落下。
這時候已經到了正午,溫度最高的時候。
秋老虎陣陣灼人。
從天未亮就開始出門的百姓們,按照過往的經驗,開始從稻田裡走出來,幾家人聚在一起,躲在田埂上種植的分界樹綠蔭下。
幾家人的伙食被孩子們裝在竹籃裡,送到了田埂上。
忙活了一陣天的大人們便開始大口大口的補充著能量,像這樣在正午還能有乾飯吃的日子,只有在農忙的時候才會出現。
便是這些年大明國力日益強盛,百姓們也開始逐漸流行起一日三餐來,但正午和晚上還是以稀飯伙食湯飯為主。
孩子們在家裡,早就圍著孃親、祖母吃飽了肚子,這時候便在田地裡逮捉著各種昆蟲。
稚童的歡聲笑語,取代了百姓們農活時那吭哧吭哧的聲音。
應天府靠近鎮江府的江邊莊子上。
男人們放下了手中的鐮刀,躲在林蔭下,吃著家中孩子送來的乾飯,隨著肚子裡裝進去食物,閒聊也就開始了起來。
“今年老天爺開眼,過年時咱們家也能多些肉吃了。”
一個穿著短袖,戴著草帽的漢子,黝黑的臉上掛著濃濃的笑容,淳樸憨厚。
“要是年年都能有這般好年景才是真的好哦。”有人感慨了一聲。
大明立國已經快三十年了,便是魚米之鄉的江南,也是少有像今年這樣的好年景。
“放寬心吧,咱們現在用的糧種,可不都是上林苑監的袁少師帶著人弄出來的?就算是往後有壞年景,天老爺瞎了眼,有袁少師在,咱們還帶怕的?”
有人忽然提到了袁素泰。
而對於百姓們來說,尤其是對於應天府的百姓們來說,袁素泰就是一個人盡皆知的人物。
誰都知道,如今家家戶戶糧食增產,漸漸都能帶著飽肚子上床睡覺,都是因為朝廷仁政,少師袁素泰操勞辛苦,給他們帶來的好日子。
“聽說袁少師現在已經滿頭白髮了,還整日都在衙門裡帶著人,想著怎麼讓咱們家的地增產。你們說這次忙活完了,咱們是不是去一趟,也給老人家送點各家的土特產?”
淳樸的大明百姓,很單純的想著是袁素泰讓他們吃飽了肚子,那他們就不能忘了人家的好。
卻有人在一旁嘀咕道:“少師那可是個大官,天天都在忙著大事情,咱們還是不要去耽誤少師老人家的大事情了。”
“心思總是要做到的,大不了咱們給東西放在門口就走,這樣也不耽誤少師老人家的事情。”
事情似乎就這麼確定了下來,幾家男人商量了一下,該帶些什麼東西送給袁素泰。
隨後話題便開始寬泛了起來。
“你們聽說了沒有,朝廷這一次要在咱們這裡變法子了,不再收糧食,該收銀子了。”
“這是好事啊,賣了糧食把銀子給前面村子那頭的稅署小年輕們,咱們也不用再去服徭役了。官府要是有事,還得給咱們銀子去做活。”
“合該是說咱們大明朝要盛世了。”
作為京畿之地,百姓們對朝廷的各項政策的瞭解,總是掌握的更加全面。
向心力,也遠比其他地方的百姓更深一些。
眾人對直隸道如今要改行計畝徵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