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贊干布退兵後,派大論(國相)祿東贊為使者,入唐謝罪。祿東贊性情明達嚴正,行兵有法,在吐蕃威望很高,是松贊干布最得力的臂膀。他帶著嵌有硃砂寶石的金甲作為禮物獻給李世民,再次表示求婚的誠意。李世民考慮到吐蕃是西陲的強國,沒有計較松贊干布之前的侵犯,並答應考慮通婚的請求。
貞觀十四年(640年)十月,松贊干布再次派遣相國祿東贊到長安,向李世民獻黃金五千兩,以及數百件珍寶做聘禮,請尚公主。李世民終於答應以宗室女子文成公主(一說是江夏王李道宗親女)出嫁吐蕃。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盛唐130年…文成公主2
貞觀十五年(641年)初,文成公主在唐送親使江夏王李道宗和吐蕃迎親專使祿東贊伴隨下,出長安前往吐蕃。一路車轔轔,馬蕭蕭。到達青海吐谷渾境內時,文成公主一行受到了諾曷缽可汗和弘化公主的熱烈歡迎,在此停留了一個月。之後,直到松贊干布死,吐蕃未再與吐谷渾兵刃相見。
松贊干布親自帶人馬來到柏海迎接。文成公主嫻靜文雅的儀表和學識風度令松贊干布大為傾倒,他穿上唐王朝的衣冠,以女婿之禮見李道宗,歡天喜地地說:“我祖父未有通婚大國者,我今得尚大唐公主,當築一城,以誇示後世。”然後與文成公主同返邏娑。
松贊干布後來果然守諾,特地按照唐朝的樣式,為文成公主建築了城郭和宮室,這就是著名的布達拉宮。布達拉宮中儲存有大量內容豐富的壁畫,成為李世民民族政策成功的最活生生的實證。
正是墀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入藏帶動了藏地佛教的發展。唐朝佛教盛行時,藏地無佛,而墀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均是虔誠的佛教徒,入藏時攜帶了大量的佛像、經典、法器、僧侶等,並決意建寺弘佛。文成公主讓山羊背土填臥塘,協助墀尊公主建成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後,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親自到廟門外栽插柳樹,成為後世著名的“唐柳”,又稱為“公主柳”。大殿正中供奉著的釋迦牟尼像,正是墀尊公主從泥婆羅國帶來的。後來,文成公主又修建了小昭寺,裡面供奉的釋迦牟尼像則是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
據說後來松贊干布死後,吐蕃盛傳唐朝要派兵入藏,迎回文成公主所帶入藏的佛像,於是吐蕃將佛像從小昭寺移到大昭寺明鑑南門藏佛洞暗室中,用泥封門,門上繪一文殊像,因漢地為文殊化地,漢皇帝為文殊之化身,故唐兵不敢毀壞文殊像。一直到六十年後,唐中宗養女金城公主出嫁吐蕃,提到當年文成公主帶入藏地的佛像,吐蕃才將佛像從密室中迎出,供奉在大昭寺中央。墀尊公主帶來的佛像則被迎到小昭寺供養。
無論如何,自從兩位公主入藏後,佛教開始慢慢在西藏流傳。文成公主還對邏娑四周的山分別以妙蓮、寶傘、右施海螺、金剛、勝利幢、寶瓶、金魚等八寶命名,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現在。
松贊干布非常喜歡唐裝,他脫掉氈裘,改穿絹綺,並仿效唐王朝建立了嚴格的等級服飾制度。直到近代,西藏的高階官吏仍然戴著源自唐代進士的金翅白紗帽。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唐朝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如天文、算術、紡織、農牧、醫藥、星相、曆法、建築等,極大地促進了吐蕃的文化程序。自此,唐與吐蕃保持了較長時間的友好關係。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唐太宗李世民病逝,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李治任命松贊干布為附馬都尉,進封西海郡王。松贊干布聽說李世民去世,立即派人送信給李治,說:“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當勒兵赴國除討。”並要求唐朝廷刻自己的石像,列於唐太宗昭陵玄闕下。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李世民病逝後整整一年,松贊干布病死。因其嫡子早死,立其孫芒松芒贊為贊普。芒松芒贊幼弱,政事皆決於大論祿東贊。松贊干布去世後,文成公主並未要求回到唐朝,而是繼續留在吐蕃生活。據說她經常到布達拉宮對面的藥王山,于山頂東望長安,思鄉之情昭然若現。她心中並非不思歸故過,只是她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責任。非常可惜的是,自松贊干布去世,吐蕃的政權一直把握在祿東贊及其家族手中。文成公主雖然備受尊重,可也無力左右吐蕃政治,面臨許多無奈的時刻。
唐高宗李治即位後,擊敗西突厥和高麗,大力經營西域,力圖完成唐太宗的遺志。就當唐軍逐漸取得了對西突厥和高麗的決定性勝利的時候,唐朝與吐蕃的關係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松贊干布死後,吐蕃在祿東讚的主持下國勢日強。由於生產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