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勸我立雉奴(李治小名),可雉奴懦弱,我擔心他不能守住江山,而吳王恪英勇果斷,我打算立吳王為太子。”
吳王李恪為唐太宗第三子,楊妃(隋朝公主,隋煬帝之女,李世民表妹)所生,英俊不凡,文武全才,一直被李世民認為“類己”,青眼有加。長孫無忌認為不可頻繁更換太子,堅決持反對態度。李世民知道長孫無忌的真實心意,他立即反對是因為李恪不是長孫皇后所生。然而,李世民到了晚年,當時健在的開國功臣已經不多。長孫無忌兼有開國功臣和皇親國戚的雙重身份,威權日隆,已經有左右朝政之勢。像李世民這樣雄才大略的皇帝,都無法擺脫當時局勢和環境的控制,在立太子這樣的大事上,雖然沒有被後宮所幹擾,卻不得不遵從重臣的意見。
昔日李世民號稱“神采英毅”,群臣進見時,均為他氣魄所震懾,往往手足失措。李世民知道後,每當群臣上朝時,便刻意和顏悅色,以免群臣因膽怯而不敢進諫。由此可見當年帝國皇帝是如何的英氣逼人。再偉大的英雄,終究會年老,尤其是李世民在家事和兵敗高麗和雙重摺磨下,健康急劇下降,已經完全沒有了昔日的風采。此時,老態龍鍾的李世民躺在龍榻上,與當年馳騁疆場的颯爽英姿判若兩人。
令李世民痛苦的不僅有身體上的傷痛,還有那些不好的往事,正一一浮上他的心頭,歷歷在目。他當年與兄弟相爭,反目成仇,最終親手射殺親兄長李建成,逼迫父親退位為太上皇,由此登上了皇位。而他的家事從來就沒有平靜過:長子李承乾和七子李祜先後作亂,圖謀帝位;他不放心太子李治,想立三子李恪,卻受到長孫無忌等重臣的多方阻撓,始終不能如願;他最愛的女兒高陽公主與玄奘高徒辯機私通,醜聞傳遍長安。國事也不能令他如意:雖然取得了文治武功的卓越成就,最後卻兵敗高麗,連本人也中了一箭,失了面子不說,還令他幾年來輾轉病榻,無法痊癒,從此,他再也不能躍馬揚鞭、展示他出神入化的箭術;而令他遺憾的是,一箭之仇尚未報,他已經看到了死神的微笑。
正因為李世民久久陷於無盡的煩惱之中,也由此對生死更加畏懼。英雄到老皆歸佛。在家事、國事均不能如意的情況下,他開始有信仰佛教的傾向。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盛唐130年…明君無肖子6
唐太宗李世民之前,最負盛名的皇帝是秦始皇嬴政和漢武帝劉徹,均是雄才大略、開疆拓土的一代天驕。但這二人晚年生活均趨於神秘,尤其迷信方士,追求長生不老。在某一種程度上來說,方術可以視為當時的宗教,迷信方士,也是迷信宗教的表現。秦皇、漢武只是典型的代表人物,在歷史上,偉大人物時常有這類趨勢,這就是所謂的“英雄到老皆歸佛”。當然,這裡的“佛”,並非狹義的佛教,而是廣義的宗教。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李世民下詔,稱他的宿疾近日見好,當是“福善所感而致此休徵”,要求“京城及天下諸州寺宜各度五人,弘福寺宜度五十人”。當時全國有寺三千七百餘所,每寺五人,加上弘福寺的五十人,共度僧尼一萬百千五百餘人。這是唐朝自立國以來最大的度僧活動,一反之前李世民一再指責佛教庸俗無益的態度。
這裡多談幾句佛教和道教的教義。道教追求長生不老,實際上,從秦始皇到漢武帝,無論怎樣修煉,怎樣服藥,怎樣折騰,都沒有哪個皇帝真正長生不老。因而道教的長生不老不可避免地要引起人們的困惑。而佛教則在人的生死問題顯得高明一籌,它用“輪迴”一說解決了死亡的問題——生死不過是一種“輪迴”,人死如燈滅,只是肉體在世界死亡,但靈魂不滅。李世民未必就通道教的那一套,但他不甘心死亡的命運,一度讓道士為他煉長生不老金丹,又招來道士孫思邈為他看病,顯然說明他渴望延續生命,不願意就此死去。只是,這一切都沒有阻止死亡的降臨。
不久後,出使印度的王玄策攜帶印度僧人那邏邇娑婆寐來到長安。那邏邇娑婆寐自稱已經有二百歲,懂得長生不老之術。這對已經病入膏肓的李世民來說,無異於絕處逢生,立即對那邏邇娑婆寐禮敬有加,讓他為自己製作延年之藥。為煉藥所採製的奇藥異石,不可勝數。傳說後來李世民死亡,便是服了這種長生之藥。
李世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太子李治,他為了給兒子留下一個安穩的江山,煞費苦心。當時名將李靖剛剛死去,剩下的武將中,名望最高的當屬李世勣。李世民突然無緣無故地將李世勣貶為疊州(今甘肅)刺史,還告訴太子李治說:“李世勣才智過人,但是你素來對他無恩,恐怕他將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