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2 / 4)

家安不忘危,不可無大將,諸衛兵馬宜委君集專知。”希望李世民能夠重用侯君集,但李世民認為侯君集“性矯飾,好矜誇”,沒有理睬。太子謀反事件後,李世民聯想到之前魏徵的態度,開始懷疑魏徵生前結黨營私。剛好這是有人告發魏徵自錄前後諫辭以示起居郎褚遂良,即魏徵每次上奏章,都留有副本。李世民盛怒之下,下令推倒親自為魏徵書寫的墓碑。而魏徵之子魏叔玉本來該娶衡山公主,成為天子嬌婿,也因此而告吹。

盛唐130年…明君無肖子4

直到兩年後李世民兵敗高麗,於傷感與失落中又想起了昔日魏徵的好處,這才命人乘驛馬晝夜兼程到京城,重新豎起被他親自下令毀壞的墓碑。

李承乾被廢后,魏王李泰開始謀求太子位,李世民也有此意,向李泰承諾要立他為太子。李泰多年夙願得償,自然不可一世。但政治這東西從來就是風雲詭譎,變幻莫測。之前李泰仗著李世民的寵信,恃寵而驕,甚至迫不及待地賄賂朝臣,結黨營私,以與*對抗。他為人傲慢張揚,不知道收斂,早就引起了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重臣的不滿,朝中三品以上的官員大多輕視魏王的人品。

最重要的是,李泰在魏王府設有文學館,延攬了不少文士,擁有一批自己年輕的心腹。這些心腹大多是貴族和功臣子弟,可以想象,一旦李泰即位,他的這些年輕心腹必將崛起於朝廷,這無疑會令長孫無忌等一班老臣感到嚴重的危機。因此,李世民剛一提出要立李泰為太子,就遭到了一干老臣的群起反對。這些重臣提醒李世民說,若要立李泰為太子,就必須先殺掉第九子李治,否則日後必然會引發奪位之爭。理智與情感,徘徊與焦慮,多種滋味反覆交織,竟然令帝國皇帝當場流下了眼淚。李世民表示無法狠心殺死李治後,轉身就進了內宮。

既然李泰不是合適的人選,另一嫡子晉王李治便進入了重臣們的視線。但李世民本人認為李治“懦,恐不能守社稷”,心中一直猶豫不決。他多年來將李承乾作為儲君培養,花費了大量心血,而李承乾一朝謀反,一切都化作了流水;他自己想立的兒子又無人支援;有人支援的兒子他本人又不滿意。煩惱不堪下,李世民竟然有一次抽刀欲自刺,幸好被長孫無忌等人抱住,奪下了佩刀。由此可見立太子一事令皇帝灰心沮喪到了何等程度。

就在進退兩難的時刻,突然有人報告說在唐朝的發祥地太原發現了一塊石頭,上面顯出“治萬吉”的紋路。李世民感到這是上天在預示立晉王李治為太子吉利,但在他心中深處,他實在不喜歡李治,不放心將社稷交給他。

魏王李泰見事情突然有了轉變,急不可耐下,竟然跑去威脅親弟弟李治,說要揭發李治與李元昌關係密切,這樣李治難逃與李承乾謀反案的干係。李治軟弱可欺,聞言後十分恐懼。李世民發現了李治的異常,詢問究竟,李治如實相告。李世民由此對魏王李泰深感失望。

最後促使李世民下定決心的並非別人,而是廢太子李承乾的一番話。李承乾告知李世民說:“我本來貴為太子,將來皇位遲早是我的,還有什麼要求呢?而我之所以謀變,不過是因為魏王李泰的陰謀而謀自安。如果立魏王為太子,正使他得計了。”一語驚醒夢中人,李世民恍然大悟,說:“你說得很對,如果立李泰為太子,那大家就都知道太子位是可以經營謀求而得。而且如果李泰將來當了皇帝,承乾和李治都性命不保。但如果立李治為太子,李泰、承乾都不會有危險。”

盛唐130年…明君無肖子5

貞觀十七年(643年)四月,李世民下詔立晉王李治為太子。並以長孫無忌為太子太師,房玄齡為太傅,蕭瑀為太保,李世勣為太子詹事,蕭瑀、李世勣並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三品自此始。又以李大亮領太子右衛率,于志寧、馬周為太子左庶子,褚遂良為太子賓客,並且定立太子見三師的禮儀。又將廢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徙往外州,以消除隱患。

困擾多時的太子問題終於解決,李世民也長舒了一口氣,親臨承天門樓,宣佈大赦天下,令食肉三日,以示慶賀。這樣,長期以來李承乾和李泰的儲位之爭,最終以兩敗俱傷的結果而告終,而李治意外成為最大的受益者。易立太子事件是貞觀年間的重大政治事件,顯示出唐朝的政局已經開始動盪。

之前,李世民對李治的教育只限於親王,他也從來沒有多關注這個兒子。可突然在一夜之間,李治在一批重臣的支援下崛起於朝堂,成為新太子,逼迫李世民不得不重視起李治來。可是越重視,就越失望。舉棋不定中,李世民找來長孫無忌,商議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