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身陷水火(1 / 3)

小說:重生之皇太子胤礽 作者:秋了

清初的宮廷戲曲,沿襲前明舊制,由教坊司□□和太監承演。先帝順治爺在位時,宮中太監曾演過《鳴鳳記》與《讀離騷》。

康熙年間,直到平定三藩後,才成立升平署,隸屬內務府,開始張羅起戲曲演出。後宰門搭起長方形的高大戲臺,青條石攢青磚結構,勾欄形制的上下臺攔,毗臚帽形狀的臺冠,加雕花罩隔扇,臺頂裝天花板。

昇平署招募了一些民間藝人,教授年輕太監與藝人子弟專為宮廷演出,其中還用到活的老虎、大象、馬等家畜野獸。自從宮裡開始表演戲曲後,年末辭舊迎新之際或是其它重大節日,必要上演《勸善金科》,又稱《目連救母》。

戲中主角目連出身富庶人家,極為重視修道行善,且十分有孝心。但其母既貪婪又吝嗇,肆意殺生,毫無善念。母親死後,因生前罪孽深重,被打入陰曹地府,備受酷刑懲罰。

目連為了解救母親脫離苦海,早登極樂,便出家修行,獲得神通,去往地獄尋母親。眼見母親受困餓鬼道,東西入口,化為火炭,痛苦難當。目連求助於佛,於七月十五建盂蘭盆會,藉助十方僧眾之力讓母親吃飽,得以轉世為狗。後目連又誦經七天七夜,令母親脫離狗身,上入天堂。

這個從西晉時期口口流傳的佛教故事,無非就是勸人向善,勸子行孝,同時也隱喻“天下無不是之父母”。

皇帝當初選中這出戏成為宮中節令戲,自是看中其談忠說孝、懲戒人心的意味,而戲中接二連三的神佛鬼魅情節也非常適宜臘月裡驅鬼除疫的習俗。多年來,《勸善金科》的劇情得到不斷豐富,全劇達到二百四十出。

既是宮中經典不衰的曲目,太后的聖壽自然也要上演。正對戲臺的福壽園是專供皇帝、太后就坐的看臺,福壽園兩側是兩層群樓,左側是王公宗室、皇子們的看臺,右側坐的是后妃、公主及宗室女眷們。不過,右側的看臺都掛上竹簾,男女避諱。

燈燭明亮,鑼鼓喧天,好戲開場。

對於在座的大多數人來說,這出戏的劇情都大致瞭解,畢竟也是看過多次。胤礽在左側看臺的首位,福全、常寧等依次排去,弘昰破例坐到胤礽跟前,要和阿瑪一起看大象、老虎。

這出戏雖意味深長,可對於弘昰這樣的小不點兒來說,無懼妖魔鬼怪。哪怕戲臺上製造出地獄的恐怖氣氛,被打入地獄的亡魂遭受各種慘不忍睹的酷刑,哀嚎聲淒涼可怖,但天真無邪的弘昰拉著胤礽,東張西望,“阿瑪,這個不好看,我要看大老虎。”

鬼神的存在,一旦信了,也就怕了。多年反覆的演出,自也是往大家的意識裡打下烙印,種下警示。就連胤礽都不可避免受到影響,把兒子攬在懷裡,小聲地解釋道:“戲臺上的那人犯了錯,大老虎一會兒就來咬她,弘昰,你怕不怕?”

“我都有聽額涅的話,好好吃飯,我不怕,快叫他們牽大老虎來。”

胤礽本來還因戲臺上的氣氛覺著有些不自在,這會子看著兒子黑白分明的眼眸流露出無所畏懼的澄澈,胤礽也釋放出不適,身心放鬆了不少。

戲臺上的地獄場景繼續中,德妃蒼白著臉中途退場了。女兒是為自己贖罪而放棄生命,她是不是也要遭受這樣的折磨?那麼溫順的孩子,上不了天堂怎麼辦?德妃的心在滴血,她頭一次討厭這出戏討厭到了極點。

德妃前腳才離開,胤禌拿了把弓箭進來,一雙燃著熊熊烈火的雙目盯著戲臺。

胤禌原先也和九哥、十哥等人坐在皇子的座位區,隨著一個個場景的轉換,戲臺上目連的母親遭受百般刑罰,胤禌眼裡卻都是嫻靜乖巧的七妹正在替母受刑。他越來越坐不住,真是恨不得自己衝上去把七妹換下來。

離開戲院,胤禌衝回住所,拿起自己的弓箭,折返回去。壓抑在心底的怨恨被點燃,他一遍遍地詰問,憑什麼?憑什麼大人們的勾心鬥角,要讓兒女們來承擔惡果?就因為給了我們生命,就可以隨意支取?父皇的一言一行不是時時示範著孝道善行嗎?結果如何,周圍還不是遍佈陰謀陷阱。

一切都是假象,偽善。

胤禌的箭頭綁縛浸滿油脂的棉布,點燃棉布後,他毫不猶豫朝著戲臺的幕布射去。他滿腦子別無它念,就是要毀掉這個戲臺,再也不要上演這出毀人不倦的戲。誰要幹壞事,誰就自己承擔惡果,別把無辜的人捲入其中,痛苦不堪。

這種場合,都是皇家宗室,侍衛們都在外圍。再者喜慶的日子,誰能料到胤禌拿著弓箭進來火燒戲臺。倒是見著他揹負弓箭進去,都沒當回事兒。

火箭飛上戲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