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欲界,寂靜跟安樂是永遠不共存的,有它就不能有另外一個,有另外一個就不能有它,所以在禪定當中他很難得,他身心世界是非常的快樂,但是他的心還是如如不動,還是寂靜安穩,這個是非常難。
其實這個四禪定四空定,它已經是介於安樂道跟解脫道的中間了。嚴格來說,它已經不是安樂道了。他不像欲界那種散亂顛倒的快樂境界了,但是他又不真的是聲聞、緣覺、菩薩那種出世間的解脫道,因為他沒有空正見。所以禪定這個四禪四空,剛好是介於安樂道跟解脫道中間的一個過渡。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禪定的修學者他認為他成就聖道了,因為他很多的相貌跟涅槃的功德是非常像的。比方說他同時具足了寂靜,又同時具足了快樂,這不是世間的快樂所能夠比的,已經有點像出世間的涅槃寂靜安穩樂,更重要的是他這種快樂不共於欲界,它是自在的——老僧自有安心法,八風吹來亦無妨。
我們娑婆世界的快樂,欲界的快樂要很多條件。比方說你喜歡吃餃子,你要身體健康,你要脾胃很健康,要有人幫你把餃子準備起來,你心情還要快樂,所以你要很多內外的因緣具足了,你那個樂受才會出現。不是說你福報大就會快樂,娑婆世界不是這樣,需要很多外緣的配合。禪定的人不需要。只要有一個地方讓他坐,他雙腿一盤,馬上能夠創造快樂,馬上進入禪定,自己就創造快樂了,他不需要別人跟他配合,不需要。當然聖人也入禪定,凡夫也入禪定,而凡夫入禪定是貪著禪定,不過我們看阿羅漢也入禪定,阿羅漢入禪定是要暫時休息。
在律上說,有一個阿羅漢,他遇到雨季的時候去託缽,經常把衣服淋溼了,淋溼的時候,把它曬一曬,曬乾的時候,他出去託缽又淋溼了。所以他覺得很苦惱,乾脆不去託缽了。但不去託缽,他沒有飲食滋養會死掉,所以他就入禪定。
當然阿羅漢入的定是很深的,叫滅盡定,是四禪四空的第九次第定。那麼滅盡定有一個問題,他入進去以後很難出來,因為它定太深了,所以他入定之前一定要咒愿,你什麼時候出來,要先預設,要先設定一下。他說,我太陽出來的時候就出定。結果那場雨下了將近一個月,他入定太久,出來以後身體壞掉了,不能再用了,他只好入涅槃。
所以這個禪定,因為你不是一個天的果報,所以不能入定太久。如果你今天是生到了四禪天,天的果報你經常入定,你入個一劫兩劫都沒有事。但是你是一個欲界的果報,你是在欲界裡面修禪定,這個地方就很矛盾了。就是說,你的果報體是欲界的果報體,但是你的心入到四禪的定境,那你出來的時候又要面對現實了。你這個欲界的果報體,不能經常坐,他的氣血已經阻塞了,會導致不能用。你看《虛雲老和尚年譜》,他也有講到這一點。虛雲老和尚有一次入定入太久,出來以後他的腿癱瘓了,不能動了。後來他求迦葉尊者,迦葉尊者給他加持以後,才恢復原狀。
禪定,它是一種過人之法,它不是欲界的。所以說,他的這個禪定是快樂、是自在的,可以隨心地讓這個快樂出現,這是初禪。
庚二、二禪
我們看看二禪,二禪的禪定就轉深了。我們看二禪的相貌。
二禪,亦名“定生喜樂地”,謂行者厭患初禪覺、觀之渾濁內心,以種種因緣,訶責舍離,使令定境轉深,內心凝然,豁爾明淨,而生起微細之喜樂感受,是名“二禪”。
二禪它的另外一個名稱,叫“定生喜樂地”。也就是說,初禪的禪定是不圓滿的。我們前面講過,初禪的人是透過覺觀的力量,修不淨觀,調伏他欲界的慾望,才成就初禪。但是他不淨觀的覺觀,對不淨相狀的觀照,他留下的後遺症也使令他的禪定不堅固。所以到了二禪的時候,他把覺觀去掉了,他的禪定轉深了。這個時候他身心的喜樂,就更加殊勝,他喜樂這兩種感受就更加強烈了。
我們往下看。說這個修行者,他厭患初禪的覺觀。這個覺跟觀他經常在那個地方覺,經常在那邊觀,渾濁內心。但是他已經把慾望調伏了,所以他能調伏的覺觀已不需要,所以他用種種的因緣來訶責舍離。他就告訴自己說,我一念心性,我不需要覺觀兩種作用,這個覺觀在我一念心中,就像長瘡一樣,如病如瘡如癰如毒,就像身體生病、長毒瘡一樣,我應該把它割掉。所以他不斷地用這種過失來訶責覺觀。我們知道諸法因緣生,你不斷地訶責它,這個法就不活動了,所以他這個覺觀的力量就消失了,作用就暫時不起了,這個時候禪定轉深,所以內心更加寂靜,更加開闊明瞭,乃至於色身出現更加微細、更加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