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有兩個牧牛人,他們各自領著一群牛在吃草。時間久了以後,這邊的草也吃得差不多了。兩個人就商量,我們應該把牛群趕到恆河的另一邊去,那邊有更加新鮮肥美的草來繼續供給牛群。
那麼第一個人,他在趕牛衝過恆河的過程當中,沒有善巧。他就拿著牛鞭一路地打牛,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用強迫式、信仰式的方式,把牛群給趕過去了。但是,畢竟牛是不會游泳的,所以絶大部分的都在過恆河時陷入水中死掉了。只有少數強壯的牛到達了對岸。這是第一種情況。
第二個牧牛人,他有智慧的善巧。他首先在恆河當中找到一個最短的距離,把牛分成三類:強壯的牛、中等的牛跟最虛弱的牛。他把強壯的牛放在前面,稍微用鞭子打一下,這些強壯的牛一下子就衝過恆河。
第二種中等的牛,看到強壯的牛過去,牠受到鼓勵,一看前面都過去了,牠們也就順勢一鼓作氣,中等的牛也全部過去了。
這個時候絕大部分的牛都過去了,就在對岸呼喊,那麼這些殘弱的牛,想想這個輸人不輸陣,就趕緊提起自己的願力,最後這些殘弱的牛也一鼓作氣全部過去了。
佛陀講這兩個譬喻是想說什麼事呢?就是說,你在修行過程當中,沒有理觀的智慧引導,你最後的結果就是事倍功半,你所修的一切不能構成波羅蜜。不能構成波羅蜜就是說什麼意思呢?第一個,你所修不能堅固;第二個,所修不能圓滿。
所以,當我們慢慢地從一種信仰式、壓抑式、強迫性的唸佛,提升到一種調伏性的、引導式的唸佛,我們應該以佛陀的智慧來善調內心,來增長自己修行的水平。
38、一個正常的修學,你必須要心力法力同時具足!
當我們開始修學佛法的時候,不管你是選擇一個什麼樣的法門,總而言之你的操作,你在生命當中,要把兩種力量在你的身口意中表現出來:一個是來自於內在心靈的力量;一個是外在法門的力量。這兩個力量要同時現前。
我們修行當中,很忌諱一種單向的修學。什麼叫單向呢?有些人他只有事修沒有理觀。他生命當中只有一種法門的力量在運轉,但是他心力薄弱,他走不出過去的業力跟妄想,這個就不好,單向修學,很難進步。第二種,只有理觀沒有事修。他道理學得很清楚,但是他不去拜懺,不去拜佛唸佛,只有心靈的力量也不好。
所以我們應該讓心靈的力量從過去的妄想執著中走出來,善調其心,讓心力從過去的包袱中走出來,這是第一個。不要把自己的心力弄得這樣沉重,你可以走出過去,你有選擇的。釋不釋放業力它說了算,接不接受我說了算。
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把自己的心力表現出來以後,你一定要依止法力。很多事情我們自己做不到的,不要高估了自己。襌宗很多人容易執理廢事,只有理觀沒有事修,我們要在三寶面前至誠地皈依。
所以一個正常的修學,你必須要心力、法力同時具足,心力帶動法力,法力加持心力,缺一不可。如果你在生命當中,心力、法力、理觀、事修都具足了,我恭喜你,你上路了!如果你只是單方向的力量,只有心力或者只有法力,你還沒上路,你只是跟三寶結緣。
所以在六度當中,前面的五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些都是法門的操作。其實智慧的理觀,它本身不能講是一種法門,它是一種心力,調整自己的心靈力量。前五度是事修,第六度是理觀。
那麼六度法門,它們之間是不是有什麼關係呢?有,兩個關係:
第一個,「前前引生後後」。從引生的角度,它前面引生後面。比方說,你經常佈施,你就很容易去持戒;你經常持戒,你這個人相對也容易控制你的情緒,就容易忍辱。所以它前面的法在操作過程當中,除了創造它自己這個法的功德以外,它容易引導你去修第二個法,它會為第二個法的修學創造一個有利的力量出來。這是第一個,它有引生的作用。
第二個,它有持淨的作用,「後後持淨前前」。比方說,你本來佈施不太圓滿,但是你一持戒以後,會加強你的佈施的力量,會讓它做得更好;比方說,你持戒持得不是很圓滿,你只要忍辱修得好,忍辱會加持你的持戒更圓滿。所以後後會使令前前更加地功德圓滿。
所以它們的確前後是有關係的,有引生的關係,有加持、持淨的關係。
小結:《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6 37-38集研討
[研討主題:智慧的重要——大乘理觀與一佛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