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的分河飲水,本來是一條法味河裡的水,把它切成一塊一塊的:這是我的水,這是你的水。這個水本來是法性一味的,各有特色,可以互相增長。
我們簡單地說,從末流來看,我們不要講太複雜,就從聖道門跟淨土門這兩塊來看。淨土宗到末流,不看聖道的止觀,甚至於不屑修聖道的止觀;聖道修止觀的不屑唸佛,他念一句佛號都要去刷牙。那麼這樣子就產生了一個弊端,彼此看不起對方。
你看那個修淨土的人看不起修止觀的:你們修止觀的人不知道怕,不知道生死業力的可怕,你以為你修幾個止觀就衝得過生死關嗎?不仰仗佛力,低估了業力的可怕。所以淨土宗的人看不起修止觀的,說你們這些人不知道天高地厚。修止觀的也看不起修淨土的:你們這些人盲修瞎煉,只有事修沒有理觀。
當然,我們都學過一佛乘,佛陀晚年的時候講了一部《法華經》,如果你深入地去探討,你會得到很多答案跟啟示。佛陀在《法華經》裡面,把一生所修的法做了一個整理。但這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
為什麼佛陀說佛陀的法是「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它沒有兩條路的。如果說,淨土宗的唸佛就一定不能夠容下止觀,止觀就一定容不下唸佛,這樣講就違背了一佛乘的精神。那佛陀講的佛法是兩條路了,它不是一條高速公路,是兩條路了?這樣就嚴重違背《法華經》的思想——「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你就推翻了佛陀的思想。
所以我們可以合理地推論,從《法華經》一佛乘的思想來看,各種宗派的對立是沒有必要的。既然它是一個一佛乘的思想,那麼只是佛陀針對不同的根機而施設不同的法門。從這種不同的根機佛陀施設不同的法門,我們可以知道,最後的會歸一定是一個方向的。所以我們從一佛乘的思想來談一談唸佛跟止觀的相互關係。這個是我們這次討論的重點。
37、你要從信仰式的唸佛提升到智慧引導式的唸佛!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把我們唸佛的人,大方向分成兩種的型別:一種是屬於事持,一種事相式的唸佛;一種是理持,就是他在唸佛當中帶有理觀智慧的引導,這兩種。
我們剛開始唸佛,一般人在接觸淨土法門都是先修事持的。事持的特點,就是我們依止一念的信仰,我們剛開始會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是無所不在的,也相信阿彌陀佛他一定可以救拔我們。所以我們的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那一念信仰的善念,就創造一種唸佛的力量出來。
當然這個時候,內心當中沒有觀照的智慧。這會產生兩種過失:
第一個,我們所念的佛號不得堅固。信仰式的修學,你的心是完全寄託在你一念妄想的情緒上,因為你對妄想沒有調伏力,沒有調伏力你就只好夾帶妄想來唸佛。妄想我們前面說過很多次了,它一定會受到感受的牽動,而感受一定受到業力的主導。
所以當你的善業起現行的時候,當你身心是安穩狀態的時候,你可以把佛號念得不錯。但是當你的生命走到罪業現前的時候,走到生命谷底的時候,你的佛號就提不起來了。因為你夾帶妄想來唸佛,妄想是變化的,所以妄想它會給你一個很高亢情緒的信仰,它也會給你一個很低落的情緒來障礙你。
所以你剛開始在事持的時候,你會覺得你念佛的功夫,有時候好,有時候不好,就落入一種波浪式的不穩定式的唸佛。就這樣的一個唸佛的情況,你一路走過來,走了幾年,總覺得修行一直上不了路。這是第一種情況,不得堅固。
第二個,不得圓滿。因為你帶有感情性的唸佛,你有時候是皈依心很強,有時候皈依心很差,因為沒有這種善巧智慧的引導,你這個佛號就不能達到波羅蜜。你所念的佛號在本質方面都是生滅性的、有漏的,只有少數偶爾跟道心相應、跟菩提相應、跟淨土相應,所以你的佛號質量太差了。沒有波羅蜜的力量,沒有智慧引導,就這兩種過失,使你的佛號不得堅固,不得圓滿。
所以當我們從一種信仰式的唸佛,帶有感情妄想的唸佛,開始提升到一種除了信仰以外多了一分智慧的觀照——帶有理觀性的唸佛,這個就是所謂善根式的唸佛。善根式的唸佛,儘管你是在妄想的當中,但卻可以調伏妄想,可以引導妄想,讓我們所有的佛號更為堅固,更為圓滿。
這種信仰式的唸佛跟智慧引導式的唸佛,佛陀在經典當中講了一個譬喻來加以說明。這兩者有什麼差別呢?
佛陀說:在恆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