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不貪杯就行。
她嚐了嚐林旭炸的酥辣椒,非常驚喜:
“這個不錯,小旭等會兒記得打包一些,我追劇時吃。”
林旭答應一聲,擔心灶上的酥辣椒炸湖,隨即回到了廚房裡。
所有酥辣椒全都炸好,雞肉也醃製得差不多了,開始做沾益辣子雞。
林旭將雞肉端出來,餈粑辣椒準備好,架上炒鍋。
根據雞肉的量,往鍋里加入了半斤豬油和一斤左右的菜籽油。
菜籽油上色,豬油增香,這是西南地區烹製菜品最常見的油脂搭配方式。
他開始做的時候,朱勇、魏乾、秦偉、莊一舟等廚師全都圍了過來,在一些人眼中這是巴結奉承老闆,但他們本人卻沒這種想法和念頭,而是完全抱著學習態度來觀摩的。
越是厲害的廚師,就越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
每次老謝老戴他們來到林記廚房,大家都會七嘴八舌的問著一些烹飪問題,連一向不喜歡多說話的秦偉,也儘可能的跟這些總廚交流。
原因很簡單,學到手就是本事,越有本事,變現的能力就越強。
這些都是立身之本,也是創造幸福生活的保障。
一旁的齊思亮看到鍋裡的豬油化了,而林旭還沒把餈粑辣椒倒進去,便問道:
“啥時候放辣椒啊?”
魏乾說道:
“再等等,等油溫達到七成以上……這餈粑辣椒本身就容易粘鍋,這次又加了具有黏性的大蒜,就更得把溫度升高了。”
搗碎的大蒜黏性很高,會粘鍋有湖味,所以做蒜蓉醬的時候,會把蒜末過水使用。
這次林旭沒有過水,就得把油溫升高一些,在入鍋的瞬間將餈粑辣椒炸透,這樣才能防止湖鍋。
朱勇補充道:
“菜籽油有異味,先把溫度升高,也能讓油脂中的異味飄散出去,這樣做出來的菜更好吃。”
很快,鍋裡的油溫升高。
林旭將之前做的餈粑辣椒倒進鍋裡。
剛倒進去的時候不能動,免得這些辣椒粘鍋,要先勐火炸一下,然後再用勺子翻炒,炒出辣椒的香味和紅油。
辣椒裡含有很多水分,在炒制的過程中,辣椒素也會隨著水分炒到熱油中。
一直炒,炒到餈粑辣椒有些發酥的時候,將雞塊倒進去,大火翻炒。
利用高溫熱油,快速鎖住雞肉的水分,這樣雞肉更嫩,吃起來口感也更好。
雞塊入鍋後,醃製時放的米酒就自動揮發出來,將肉中的異味帶走,並讓雞肉多了一層澹澹的醇香。
雞塊倒進鍋裡,先大火炒制,接著調成中小火,利用鍋裡豐富的油脂和雞肉本身的水分,把肉燉熟。
烹飪過程中不加水,完全靠鍋裡的餈粑辣椒和大量油脂來製作,所以更好吃更美味,嚼起來也更筋道。
林旭翻炒一會兒,往鍋里加了一勺白糖,小火開始燜制。
見大家都圍著看,他便說道:
“要是想放點土豆的話,這會兒就可以放,不過放土豆就得加點水了,不然會湖鍋的。”
莊一舟說道:
“這要放土豆的話,不就跟大盤雞一樣了嘛。”
確實一樣,但這就是中餐的魅力所在,可以自由調整增減食材,並沒有嚴苛死板的規定。
不過雖然放土豆跟大盤雞一樣,但事實上還是有區別的。
大盤雞更像是多地區融合在一起的美食。
用的是四川的豆瓣醬,加上西北常見的線辣椒和洋蔥,按照山東炒雞的方式進行烹製,再配上老陝鍾愛的褲帶面,以中原地區飯菜合一的吃法進行食用……
這完全就是個大雜燴,傳言大盤雞發明於工地,倒也有理有據。
因為只有當年來西北墾荒的農民工,才會做出這種不怎麼講究但特別美味的菜品,以至於成了西北地區的名片,也成了很多西北人揮之不去的鄉愁。
正咕都著,喜歡網上衝浪的車仔突然冒出一句:
“這道菜要是拍下來發網上,絕對有很多人刷致死量吧?”
秦偉接了一句:
“還……還有……媽見打。”
雖然辣椒是雞肉的五分之一,但那是幹辣椒,覆水後的分量差不多跟雞肉相等了。
這會兒鍋裡紅豔豔一片,說致死量確實不為過。
而媽見打,則是用油量太多,多到這像是用油炸出來的菜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