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人,俗姓王。九歲出家學佛,居本州明慶院。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詔賜紫衣,五年(公元1038年),賜號寶月大師。治平年間,為本州管內僧正,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十月卒,年六十一。在這首詩中,王安石對與世迥殊、但求空虛的佛法表現出了欣賞的態度,讚揚修廣心不掛物、自由自在的修養和境界,道是一至其處,便覺心胸為開、肝膽豁然,何況天天在此宴坐修禪呢。他對早年勇於救世,因而對強調出世的佛教有所批評表示了反省,始悟進退出入各有其理,造次區分高下、妄談賢愚是不對的,吟誦山湖、耕釣為業未必不如立身廟堂,而且這也正是他將要選擇的生活。這裡王安石似乎顯得有些消極,其實這正是他成熟的體現。值得注意的是,王安石晚年的立場也是進退各有其理、不可妄分高下,並未一味推崇出世隱居,他還是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二者。
勇於救世、以兼濟天下為己任的王安石在現實中多遭挫折,非但無法得到世人的理解,還飽受誣謗,因而“少得志願多憂虞”,這使他不得不以更加清醒的目光來看待世俗人生,認識到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也是平等的,亦無高下之分。他有《讀〈蜀志〉》一詩:
千古紛爭共一毛,可憐身世兩徒勞。
無人語與劉玄德,問舍求田意最高!
據《三國志·魏志·張邈傳》記載,劉備對許汜十分不滿,責備他道:“今天下大亂,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採。”後來這一典故常被引用,辛棄疾亦有“求田問舍,羞見劉郎才氣”之句,對於亂世之中立志救國救民的劉備表示欽佩和敬仰。王安石則反其意而用之,指出亂世紛爭、三家逐鹿,於國於民、於身於世都沒有什麼好處,只是徒自勞苦而已,可惜無人將這一道理告訴劉備,使他認識到求田問舍並非庸俗,甚至較爭奪天下更為高明。
行乎中道(3)
有說此詩於理未安,竟將興復漢室的大業視之為紛爭,輕之如一毛;有說此詩是作者因堅持變法飽受誣謗之後的憤激之語。其實,王安石的本意並非如此,他只是站在一個更高的立場上來看問題,自道視之,何得何失,何貴何賤,所謂的是非功業又有什麼意義呢?反而不如求田問舍,獨善其身,追求個體的生命價值有意義。
王安石晚年的心境確實有所變化,從傾向改造世俗社會轉向追求個體生命的價值,從為人轉向為己,個人的自由在他的心目中更加重要。他已經超越了出世與入世的分別,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 最好的txt下載網
至人無慾(1)
王安石秉天地之剛氣,又加上自律甚嚴,因而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優秀的道德品質,達到了近乎無慾的境界,因而不為物惑,不為慾望所左右,實現了真正的自由。
王安石不愛飲酒,不樂遊宴,強之不得。據司馬光所述,王安石任館職時,與司馬光為同僚,一日長官包拯設宴,二人與席,包公為人嚴正,司馬光不願駁他的面子,雖然不善飲酒,也強飲數杯,而王安石卻自始至終,一口不飲,由此表現了他的剛正不屈的個性。
王安石不大習慣當時士大夫習以為常的生活,不願意浪費時間飲酒作樂,更不想敗壞自己的名節。正是因為他特立獨行,不合於眾,故每遭詆譭。從他個人來講,既非有意違俗,又非以此自炫,只是順乎自己的本性行事,不願受外物的左右而已。
王安石不僅不好金樽,也不愛女色。當時士大夫生活糜爛,好色成風,就連一代儒宗歐陽修年輕時也難免此病,他後來屢遭誣謗誤解就與少年時的不檢點有關。一代文豪宋祁在蜀時姬妾數十,風流成性。王安石雖然也是一代文宗,卻未有半點當時文人的毛病,而是比道學家還嚴謹,就是一再誣衊他的保守派也無法在這方面找出他的缺點,只得假惺惺地讚揚他一番,以示公允。
王安石不僅終生不納姬妾,還將夫人為他買的妾完璧歸趙,為後世留下一段佳話。據《邵氏聞見錄》卷十一:
王荊公知制誥,吳夫人為買一妾。荊公見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執事左右。”安石曰:“汝誰氏?”曰:“妾之夫為軍大將,部米運失舟,家資盡沒猶不足,又賣妾以償。”公愀然曰:“夫人用錢幾何得汝?”曰:“九十萬。”公呼其夫,令為夫婦如初,盡以錢賜之。
王安石為知制誥是在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當時他的諸弟皆已成立,家中負擔不像過去那麼重了,而且他還任工部郎中,糾察在京刑獄,官職與俸祿都有提升,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