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3 / 4)

族以來,村子裡只不過□個舉人。”' 胡適,〈四十自述殘稿六件〉,《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5:499。'胡適寫這篇改訂稿的時候想不出上莊出過幾個舉人,只好留白了。

在汽車運輸、高速公路發達的今天,我們很難想象從前徽州人出外經商是徒步的。就以跟胡適的故鄉上莊村接壤的宅坦村為例。宅坦村,古名龍井,自古以來村民外出都要靠步行,翻過崇山峻嶺才能抵達歙縣和旌德的水碼頭。然後至新安江去杭州,再轉水路至金華、衢州及江西的玉山、鉛山,或是沿徽水(青弋江主要支流)北溯至蕪湖,再經由長江去南京、蘇州、上海和武漢等地。這也是宅坦的徽商外出經商的主要路線。一直要到1933年蕪屯公路通車,宅坦人外出方可免去艱難的跋山涉水,不過從村落到績溪縣城還得靠步行。' 唐力行,《徽州宗族社會》,頁65。' 宅坦村如此,上莊當亦如是。胡適1904年到上海去唸書的時候,就用了七天的時間,多半是走路的。1928年,他接受蘇雪林的一篇訪問裡,就有一段很生動的描述。當時胡適住在上海英租界的極司非而路(今萬航渡路)49A號。胡適在這篇訪問裡,是從請蘇雪林吃的徽州麵餅談起的:

僕人送上一杯咖啡調的牛乳和一盤切開的烤麵餅,先生說我今天起身遲了,所以到此刻才用早點。我是徽州人,用的也是徽州點心,請你們不要見笑,我還願意將這東西介紹給你們呢;這烤麵餅是面做的,餡子是香樁、蘿蔔乾,不易黴壞的材料,這是我們徽州人的“國寶”。我們徽州人在商業上的成功,都要歸功於這“國寶”。

……

先生拈起一片面餅對我們說道:我們徽州是多山的地方,大凡山國的出產都是微薄的,不足供居民生活的需要,於是居民不得不冒險到外邊求謀生之道了。我們徽州人的習慣,一家若有兩個或三個以上的男孩,把一個留在家裡耕種田地。其餘的孩子,到了十三歲,便打發出門學生意。出門時不要帶多少川資,只用幾尺藍老布做成一個袋,兩端縫合,中間開一個口,每袋一端,裝進五個這樣的“國寶”,就算是孩子長途的糧食了。[這個藍布做的褡褳,胡適在那篇〈四十自述〉的殘稿裡說叫做“信馬”,顯然是徽州話 。' 胡適,〈四十自述殘稿六件〉,《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5:497。']好在這“國寶”的餡子都是乾材料,過上十天八天也是不要緊的。到了宿店的時候,一點火,袋裡掏出一個“國寶”,在火上烘烤一會,吃下去就算一頓飯。至於宿費,每夜只需大錢二十一文,由徽州走到杭州,二百文川資,綽有餘裕。徽州人窮得不能聊生的時候,有句安慰自己的口號,說是“不要慌,十天到餘杭”!' 雪林女士,〈與胡適之先生的談話〉,引自《胡適日記全集》,第五冊,頁19…20。'

胡適認為徽州人因為耕地少養不活人口,而必須冒險出外經商的傳統,對徽州人在思想上產生了正面的影響。由於在城鎮經商,他們就有機會接觸到最新的思想和教育上的潮流。他們又常把孩子帶到城鎮裡去受教育。因此,徽州人的思想視野一般說來是比較寬廣的。他接著推論說,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思想界裡的幾個重要人物都是徽州人。例如:十二世紀的朱熹、十八世紀的江永和戴震以及十九世紀的凌廷堪和俞正燮。

。 想看書來

胡適的父母(1)

胡適的父親胡傳1841年出生在上莊村。由於他從小就長得很健壯,胡適說每年春天他祖父回鄉採購茶葉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已經是一個得力的幫手了。十六歲的時候,胡傳就被帶到川沙店裡。由於胡傳的伯祖,也就是他們家族裡第一個從事舉業的人,看出胡傳天資聰穎,認為他不應該被埋沒在茶行裡,於是就請了塾師教授他詩文。1850年,胡傳九歲的時候,太平天國起。其後,胡傳可能是被帶回家鄉避難。1860年,太平天國已近尾聲,胡傳在那年結婚,娶了馮姓女士為妻。不料,從1860年到1862年,太平軍三度侵入績溪境內。胡傳和鄰居避難山巔,情勢危急,甚至還在1862年的時候,到鄰縣休寧避難。然而,由於休寧也不安靖,他們又在年底回到上莊村。沒想到就在翌年年初和夏天,太平軍又兩次進犯。最不幸的是,胡傳的妻子就在這1863年夏天太平軍第二次進犯時死難,是他們家族二十幾口裡唯一的死難者,沒有生下任何兒女。' Hu Shih; “The Reminiscences of Dr。 Hu Shih;” p。 11。'

1865年,太平天國已經滅亡,胡傳考上秀才。接下去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