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2 / 4)

徽州宗族社會》(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頁2。'然而,徽州也是一個向外遷徙的高移民社會。由於徽州多山,耕地稀少,一年收成,只夠三個月的糧食,因此,糧食得靠外供應。徽州人出外經商的人於是很多。一千年來,徽商聞名全國。他們四出經商,往東去浙江,往東北去江蘇,往北則是長江沿岸的城鎮。他們到了一個村落,就會開一個小鋪子。等小鋪子變成一個雜貨店以後,這個村落也就成為一個小鎮了。所以中國有一句俗話說:“無徽不成鎮。”

很多徽商從作小生意起家,刻苦積累,成為大商賈。徽商所從事的買賣,鹽是其中之一。幾百年來,徽商壟斷了鹽的貿易。另外一個主要的買賣是當鋪。從前當鋪所扮演的腳色,相當於現在的銀行。“徽州朝奉”指的是當鋪的掌櫃,但後來成了徽州士紳或徽商的泛稱。胡適在一篇〈四十自述〉的增訂殘稿裡說徽商有“徽駱駝”的綽號,他說那是“嘲笑徽州人的笨做省用,實在是很恭維我們的民族的”。注意,也許是無心或筆誤,但胡適在這裡是用“民族”這個名詞來稱呼徽州人。可能就因為如此,胡適把徽州人比作中國的猶太人。' 胡適,〈四十自述殘稿六件〉,耿雲志主編,《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安徽合肥:黃山書社,1994),5:496…497。'這個猶太人的比擬,並沒有在〈四十自述〉裡出現,更沒有在胡適晚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所作的《口述自傳》裡出現。當然,在當年美國社會仍然歧視猶太人的脈絡下,胡適不用猶太人來比擬徽州人是可以理解的。在《口述自傳》裡 ,胡適用了另外一個說法來描述徽州人遍佈中國各城市的現象,他說:“這就是為什麼你在旅行的時候,常會看到姓汪、程的,他們一律都是徽州姓。其它像葉、潘、胡、餘、俞、姚等姓,也多半是徽州來的。”' Hu Shih; “The Reminiscences of Dr。 Hu Shih;” p。 4。'

徽州治下轄有六縣,即: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與婺源。其中,胡適的家鄉績溪在經濟上是最落後的。績溪可能是徽州府治下人口最少的一縣,而且,不但村莊數低,而且名族聚居的村莊數僅為歙縣或休寧的。這與績溪的地理條件的限制是分不開的, 乾隆《績溪縣誌》說:“績邑與歙為接壤,而獨受多山之累”,“山壓水衝,遍績有難耕之確土。”績溪人外出經商也比歙縣與休寧為遲。前引的乾隆《績溪縣誌·風俗》篇中說:“惟績鮮挾資之遊人。”' 唐力行,《徽州宗族社會》,頁23,24。'績溪人多半在家經商,很少出外闖天下。唯一把績溪人帶出鄉里去作買賣的,是茶行的生意。胡適家作的就是茶行的生意。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徽州家鄉(2)

胡適在〈四十自述〉的增訂殘稿裡說,他出生的績溪縣上莊村叫做上川,“人都叫它做‘上莊’”,在績溪縣城以北五十里。全村都姓胡,“都是我們一族”,屬於中國南方所常見的單姓村。根據胡適的說法,在太平天國亂前,上莊男女老小有六千人。種地是他們的本業,出外經商則是他們的副業。上莊人顯然很有經商的本領,胡適說,在太平天國亂前的極盛時期,上莊一村在上海有“九鼎十三萬”的說法,“就是有九個‘鼎’字的大店,十三個‘萬’字的大店。”' 胡適,〈四十自述殘稿六件〉,《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5:499。'胡適家的茶行生意,是由他的高祖開始的,到了胡適這一代已經有了一百五十年的歷史。他高祖創業的地方在上海附近的川沙鎮,這個茶行開業的資本只有一百銀元。他們的經營方式,就是每年春天在家鄉附近的山區收購茶農的茶葉,然後再運到川沙的茶行去賣。在胡適的祖父及其伯祖的努力經營之下,他們在川沙鎮上又開了第二家茶行,目的是在防止別人跟他們競爭。1843年,他們又在上海開了一家支店。胡適的祖父顯然很會作生意,除了茶行以外,他還開了一家酒肆,叫做大酺樓,胡適說是“徽州酒館(通稱‘徽館’)的創始者”' 胡適,〈四十自述殘稿六件〉,《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5:498。'。太平天國之亂,上海的支店被毀,川沙本店也受損。根據胡適父親胡傳的估計,在1880年的時候,川沙、上海兩家店值三千銀元。這就是胡適一家四房、二十幾口衣食的來源。因此,胡適先世的背景是在商業方面。他們家第一個在科舉功名上下功夫的,是胡適父親胡傳的大伯。只可惜他在科場上並不順遂,只拿了秀才,是他們家破天荒的第一個秀才,胡傳則是第二個。這好像是上莊的宿命,胡適說:“科舉一途好像瞧不起我們的村子,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