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3 / 4)

小說:從一到十談養生 作者:瞎說唄

類(用於滑脫不固病症)食物:石榴、烏梅、芡實、高粱、林檎、蓮子、黃魚、鯰魚。

平肝類(用於肝陽上亢病症)食物:芹菜、番茄、綠茶。

補氣類(用於氣虛病症)食物:粳米、糯米、小米、黃米、大麥、山藥、莜麥、秈米、馬鈴薯、大棗、胡蘿蔔、香菇、豆腐、雞肉、鵝肉、鵪鶉、牛肉、兔肉、狗肉、青魚、鰱魚。

補血類(用於血虛病症)食物:桑葚、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蘿蔔、豬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魚、海參、草魚。

助陽類(用於陽虛病症)食物:枸杞菜、枸杞子、核桃仁、豇豆、韭菜、丁香、刀豆、羊乳、羊肉、狗肉、鹿肉、鴿蛋、雀肉、鱔魚、海蝦、淡菜。

滋陰類(用於陰虛病症)食物:銀耳、黑木耳、大白菜、梨、葡萄、桑葚、牛奶、雞蛋黃、甲魚、烏賊魚、豬皮。

氣功三調——調身、調息、調心

外動內靜,身動心靜

中國的氣功有很多種,但是氣功修養的三個方面卻沒有什麼大的不同,那就是調身、調息、調心。息是呼吸的次數,身和心是身體和心神。這三個方面歸納起來首先就是動和靜的問題。

大家可以想一下,你身邊的人有的愛動,有的喜靜,愛動的有健康的、長壽的,可也有身體不好的,甚至早夭的。愛靜也是如此,有的健康,甚至很長壽,也有的身體不好,病秧子。

那麼,究竟是愛動好,還是愛靜好?怎樣對身體對健康更有利呢?其實,仔細閱讀古代中醫經典,中醫歷來都不是片面強調某一方面因素的,而是強調動靜結合。我總結中醫關於動和靜相結合的具體方式,精髓應該是外動內靜,身動心靜。其實,只要你仔細觀察身邊的長壽老人,確實有這麼個規律。

《呂氏春秋·盡數篇》記載:“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唐代中醫養生大家、長壽之星孫思邈,他體會到運動能夠使“百病除行,補益延年,眼明輕健,不復疲乏”。18世紀法國哲學家伏爾泰說“生命在於運動”,這句名言充分強調了運動對保持人體健康、祛病延年所起到的積極作用。看來,無論古今中外,觀點應該是一致的,就是正確的運動對健康肯定是有利的。

外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傳統的運動方式有的有濃厚的中醫特色,比如練氣功、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放風箏、釣魚等。還有被動的運動,如按蹺,即不是鍛鍊者自己運動,而是藉助他人的力量使自己的肌肉關節運動,眼下比較流行的推拿按摩、足底按摩、韓式松骨、泰式按摩等均屬於此類。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三講 調理三焦,身動心靜(6)

現代人的運動更是豐富多彩,爬山、跑步、散步、各種球類、武術、瑜伽、游泳、蹦迪、高空彈跳等,每人根據自己的年齡、體質、興趣、鍛鍊基礎和其他條件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

中醫養生五忌

運動固然好,但中醫歷來強調運動量要適度,特別是中老年人,過度的運動或者不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不僅起不到保健強身的作用,還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孫思邈就曾經針對老年人的特點,提出過“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他強調了運動要適量,選擇運動方式也要適合自己,不可看別人選擇什麼方式就一味模仿,甚至不服老,強行去選擇年輕人的運動方式,其結果當然有可能事與願違。

《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中提出:“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行傷筋,久立傷骨,是謂五勞所傷。”由“五久”而引發的“五傷”是祖國醫學養生之大忌。

“久視傷血”。指長期專一使用眼睛容易使人患近視或某些眼病。中醫認為“形諸外必本於內”,所以眼睛的損害並不單純是眼睛有病。如果人們習慣於長時間地全神貫注看書讀報,而且又不配合適當的休息與文體活動,或沒有得到睡眠等因素的調節,久而久之,則會出現面白無華、萎黃或自覺頭暈目眩、兩目乾澀、視物不清等血虛證。

“久臥傷氣”。指長時間沒事躺著也會鬧病。“唯是閒人多生此病”,這是因為“閒樂之人,不多運動氣力,飽食坐臥,經脈不通,血脈凝滯使然也”。意思是閒散之人,吃飽了就坐著、躺著,經脈難以疏通,氣血凝滯不行,不僅肢體筋肉關竅之氣漸趨衰弱,而且還可累及內在各臟腑之氣,引起一些氣血不足的表現,如精神委靡,身倦乏力,或食少納呆,飲食不振,或動則心悸、氣短、汗出等。

“久坐傷肉”。中醫認為,脾主肌肉、四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