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願意談論這個話題罷了)。
為什麼有人不相信中醫,特別是高階知識分子也會懷疑甚至否定中醫呢?這裡面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恐怕還是因為對中醫的不瞭解,甚至是誤解。寫這本書,就是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對中醫有個整體的瞭解,知道什麼是中醫,中醫是一門什麼樣的學科,為什麼中醫養生會受歡迎。而且,這本書還會為那些想透過學習中醫達到養生保健的人提供幫助。事實上,我在這裡所講述的內容,對學習中醫有宏觀和具體的指導意義,對以後再去學習針灸、推拿、刮痧、拔罐、食療、手診、面診以及其他中醫保健方法、養生方法都會有所幫助。因為中醫是一通百通的,中醫理論指導一切中醫臨床,指導一切中醫實踐。
熱衷學習中醫的人大致有兩種,一種是為治病救人,一種是為自我養生保健。無論哪種,要想學到其中的精髓,應該把握以下三個要點:
第一,童子功。不管中醫西醫,只要是學醫就一定要死記硬背很多東西,特別是學習中醫。比如說足三里穴在哪裡?中藥最苦的藥是哪幾味?治療小孩發燒最簡單的那個小方子是什麼?如果不背不記,我說一千遍、一萬遍,你都不會知道,這肯定不行。不管學中醫還是學西醫,都需要記很多東西。不管是從事養生保健,從事足療,還是自己開養生館,自己當大夫,都需要儘量多記一些有用的東西。有人說自己年紀大了,記不住了。歲數越大記憶力越差,這是事實,但是歲數越大理解力越好。雖然年輕人的記憶力相對來說比中老年人的好,但是越年輕理解力越差。所以大家各有優勢,不必為這些煩惱。
第二,悟性高。學中醫和學西醫不一樣,和學數理化、計算機也不一樣,悟性要高,要多動腦筋,因為中醫不是一是一,二是二的,這裡面有很多辯證的東西。針對這種情況,我會在書中提出很多問題,結合一些例子來啟發大家的悟性。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經常有這樣的情況:有些東西在你背的時候還不是很明白具體意思,這沒有關係,先背下來再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時間長了,不知道哪一天,突然就悟出來了。中醫有本書叫《醫學心悟》,強調“心悟者,上達之機;言傳者,下學之要”,也就是說,好的中醫都是靠自己的勤奮加多動腦筋多悟而成功的,單純靠老師言傳身教而不多動腦筋開發悟性,永遠也成不了高明的醫生。這和老百姓說的“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是一個意思。
第三,多實踐。中醫有句話叫做“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王叔和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名醫,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中醫書籍念得再多再熟,假如不去實踐不去應用也是白搭。中醫界有個別這樣的書呆子,紙上談兵,誇誇其談,說起來頭頭是道,一到臨床看病卻不管用。我們去給人看病也好,養生保健也好,沒療效能行嗎?中醫歷來講究醫文並茂,但醫總是第一位的,文采再好,也是居其次的。所以我們一定不能本末倒置,重文輕醫。
近兩年,社會上有很多人講中醫養生,其中一些人竟然沒有學過一天醫學,一些學中文、哲學、歷史等出身的人也大談特談中醫,大談養生。這些人文采好得很,講課讓人像聽故事一樣津津有味,但養生關乎人命,怎可當故事講?要講也行,那就先像南懷瑾大師講《黃帝內經》時候那樣反覆宣告:反正我不是醫生,講這個不負責任的啊。
對於想要自我養生保健和幫助他人養生保健的人來說,這三要素都很重要,因為這是學習中醫的最基本的東西。我先紙上談兵,啟發大家的思維,讀完這本書,掌握了一些中醫具體養生保健方法以後,再去實踐,你的中醫養生保健水平就會越來越高。
在這本書裡,我把中醫理論裡面最骨幹的、最重要的東西用數字串起來,一來可以方便大家記憶,二來這個形式比較有意思。我希望用最短的時間,用盡可能精練淺顯的語言,讓大家基本上了解中醫是怎麼回事,從而對大家進行養生保健或準備做醫生有所幫助。
學養生,就如醫聖張仲景所說:“上以療君親之疾”,就是讓父母老人健康長壽;“下以救貧賤之厄”,就是幫助別人減輕痛楚;那麼,對自己呢?“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誠心祝願各位讀者在中醫學的幫助下,外動內靜,自在養生,身心健康,享受人生!
張雪亮
2009年7月於中國中醫科學院
第一講 天人合一是養生之本(1)
養生大整體觀念——天人合一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常常講到“天人合一”這個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