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數目字的獨特理解有關。
據傳,清光緒年間,山東濟南有一個姓杜的大商人,除了擅長經營之道,還對數字很有研究,尤其喜愛“九”這個數字。他在城內開了九家店鋪,名字全冠以“九”字,九華樓為其中之一。九華樓規模並不大,可是店裡的廚師卻是重金聘來的名廚,尤其擅長烹製豬下貨菜餚,其中紅燒大腸一菜馳名泉城。有一次,當地的幾個文人雅士來店中宴飲,席間對紅燒大腸一菜非常讚賞,向杜某建議為此菜起個更好聽的名字。杜某謙虛求教,其中一位雅士曉得他喜愛“九”字,投其所好,當即取名九轉大腸,並解釋說,道家煉丹,有“九轉仙丹”之名,而這道菜顏色紅亮,味道極佳,食之如同服用仙丹,妙不可言。杜某聽了非常喜歡,遂將紅燒大腸更名為九轉大腸。從此聲譽日盛,流傳至今。
晉代葛洪《抱朴子金丹》稱:“八轉之丹,服之十日得仙;九轉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轉,是迴圈變化的意思。九轉,即指反覆地燒煉。按道家的理論,燒煉時間愈久,則轉動次數愈多,所煉之丹更有能量。九轉大腸便是取精心製作之意誇讚其菜。
九轉大腸盛傳於山東、京、津及東北地區,其他地區很少見到,並且少有演變品種。
九轉大腸風味獨特,具有肥嫩爽口、酸甜香辣鹹諸味俱全的特點,百餘年來,備受人們推崇。雖然其他菜系也有肥腸菜餚,可是與九轉大腸比起來,總是稍有遜色。
吉祥喜慶的四喜丸子(圖)
每逢婚慶和重要節日等喜慶之事,宴席上往往以四喜丸子為首道菜餚,以其吉慶、團圓的寓意,給宴席增添了歡樂和熱烈的氣氛。它不但能夠給人帶來歡愉融洽的感受,還表達了殷切祝福之意,使賓主盡歡,共享美好時刻,留下美好的回憶。四喜丸子,可稱是最為人們喜愛的吉祥菜餚。
據傳,四喜丸子創制於唐朝年間。有一年朝廷開科考試,各地學子紛紛湧至京城,其中就有張九齡。結果出來,衣著寒酸的張九齡居然中得頭榜,深出人們意外。皇帝因賞識其有才智,便將他招為駙馬。當時正值張九齡家鄉遭水災,父母背井離鄉,不知音信。舉行婚禮那天,張九齡正巧得知父母的下落,便派人接至京城。喜上加喜,張九齡高興之下,叫廚師烹製一道吉祥的菜餚,以示慶賀。菜端上來一看,是四個炸透蒸熟並澆以湯汁的大丸子。張九齡詢問其意,聰明的廚師答道:“此菜為‘四圓’。一喜,老爺頭榜題名;二喜,成家完婚;三喜,做了乘龍快婿;四喜,閤家團圓。”張九齡聽了哈哈大笑,連連稱許。又說道:“‘四圓’不如‘四喜’響亮好聽,乾脆叫它‘四喜丸’吧。”自此以後,逢有結婚等重大喜慶之事,宴席上必備此菜。
後人對“四喜”有不同的解釋,有人把喜慶、吉祥、幸福、長壽稱為人世四喜;而南宋文學家洪邁《容齋隨筆》中的四喜詩“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所言的四件喜事,更是盡人皆知,近千年來被普通百姓視為人生最大的理想。時至今日,依然為人們津津樂道。
四喜丸子又稱大肉圓、四喜圓子、四喜龍蛋、閤家團圓等,北方大部分地區都有此菜,尤其以東北三省的製作著名,無論城鄉,凡有婚、壽、喜慶宴席,必以此菜為首道菜餚。以四喜”為名的菜餚在中國有很多,清代即有四喜蒸餃、四喜蝴蝶、四喜羊肉、四喜丸子等菜餚。至近代,人們愛其吉祥含義,以“四喜”為名的菜餚更是林林總總,約有上百餘種。
四喜丸子為紅蒸菜餚,傳統做法是將丸子做成稍扁,兩面煎至外殼稍硬,再燒而成的一道香酥菜。現今則改成旺火寬油炸,著色,定形,然後或燒或蒸製成。地區和菜系的不同做法也不盡相同。主料除使用豬肉外,也有使用另類材料製作的。如遼寧有一道新四喜,是用豬肉餡包素餡製成;《豆腐菜譜》中有以豆腐餡包肉餡製成的四喜豆腐丸子;《四季素菜譜》中有用山藥泥包豆沙餡製成的素四喜丸子等等,風味各有不同。總之,四喜丸子在民間食俗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雖千變萬化,但總是不失它的喜慶色彩。
濟南泉城糖醋鯉魚
中國古代有很多關於鯉魚的神話故事。《列仙傳》講,有個叫子英的打魚人,有一天網到一條紅色鯉魚,因為覺得它顏色美麗可愛,便把鯉魚養在水池裡,並用米和穀物餵它。一年後,鯉魚長到一丈多長,頭上生出了角,身體長出了翅膀。子英又驚訝又惶恐,對鯉魚連連跪拜。這時鯉魚開口說:“我是來迎你昇天的,趕快騎到我背上。”天落下大雨,子英爬到鯉魚背上,瞬時騰空而去,消失在雲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