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一些講的也大多是鯉魚昇天的奇事。古人認為鯉魚能夠變化為龍,有神仙的本領。
《辛氏三秦記》上說:“河津,一名龍門,大魚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者為龍,不上者,故云曝腮龍門。”這大概就是鯉魚跳龍門典故的出處。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中說:“鯉魚為諸魚之長,形既可愛,又能神變,乃至飛躍江湖。所以仙人琴高乘之也。”
我和古人一樣,引述這些傳奇不過是為了給開吃做些鋪墊。古人雖然把鯉魚說得神乎其神,吃的時候卻決不嘴軟。《詩經》即有用鯉魚做膾的記錄,傅毅《七激》雲:“涔養之魚,其鯉魴。分毫之割,纖如發芒。散如絕谷,積如委紅。”唐朝以前,人們以鯉魚為魚類最上品,“是以壓倒鱗類”。唐朝李氏做了天下,因鯉與李諧音,律令規定不準吃鯉魚,而且把鯉魚視為祥瑞之物。《玉海》記:“景龍三年春二月,明皇至於襄坦,漳水有赤鯉騰躍靈皇之瑞也。”鯉魚偶爾伸個懶腰,便被看成大唐興盛的預兆。
至宋朝,鯉魚又成為人們的席上菜。在《楓窗小牘》中記錄了一道叫“宋嫂魚”的鯉魚羹。有位宋五嫂因做得一手好魚羹,得到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