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2 / 4)

小說:美食中國 作者:大刀闊斧

用糖、鹽、醋等加以調味,食之感覺皮脆肉爽,酸甜適口。不久,炮製豬手的方法便在鎮子上傳播開來。因它來源於白雲山麓,人們便將它稱之為白雲豬手。據說,最考究的白雲豬手是用白雲山九龍泉水做的。《番禺縣誌》雲:“九龍泉極甘,烹之有金石氣。”用現在的話解釋,就是說泉水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用它浸泡豬手,能解油膩。據說廣州市郊沙河飯店製作的白雲豬手仍用白雲泉水浸泡,其色、香、味俱佳。

廣東名菜香炸帶魚(圖)

大自然給人類提供的食物多種多樣,有的需要反覆研究才能找到恰當的烹製方法,有的則不必人類大費腦筋——它們自身就是烹飪說明書。比如帶魚,身體呈長帶狀,且扁單薄,烹製時切為小段合宜;肉薄不堪煮燉,則以平鍋煎之甚好;再看看魚刺的規矩排列,魚肉的條縷分明,連吃的方法都知道了。這長相猙獰的傢伙簡直是食物中最合作的“夥伴”。帶魚速凍品還有便於貯藏和運輸的特點,而且能常保新鮮,價格也不貴,成為人們可以常常吃到的美味。

帶魚是家鄉的常見食物,我們家吃帶魚時,母親經常會講起這麼個故事: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父母正上大學,當時食物極度匱乏,學校的伙食已經不能保證正常的生存需要了,許多人都得了浮腫,母親也出現輕度浮腫的症狀。過了一陣子,外祖母得知城裡都餓死人了,大為震驚,急忙讓母親先回家再說。母親帶著她的男朋友——也就是我父親回了家,外祖母一看兩人都已經瘦弱不堪,就做了許多帶魚讓女兒和未來的女婿飽餐。說到這兒,母親就會笑著看看父親說:“那帶魚真肥。只兩天,你的臉就圓了一圈。”

帶魚主要分佈在西北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國南北沿海均有出產,以東海產量最高,是中國海洋四大經濟魚類(小黃魚、大黃魚、帶魚、烏賊)之一。《醫林纂要》稱鞭魚,《柑園小識》稱裙帶魚,《福清縣誌》稱帶柳,另外還有刀魚、牙帶、白帶魚、鱗刀魚、青宗帶、海刀魚、銀刀魚等眾多名稱。

可是在食用方面,文獻卻少有記載,不知什麼原因,帶魚在古代飲食中還頗受賤視。明代《五雜俎》記述到:“閩有帶魚長丈餘,無鱗而腥,諸魚中最賤者,獻客不以登俎。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亦甚馨潔。”這段話說的含混而自相矛盾——普通人家煎之很香鮮,放到富貴之家的餐桌上就不香了?顯然是等級觀念在作祟。其所以低賤,不過因為“中人之家”常食。另外,古人大概以有鱗為貴,龍、麒麟、鯉魚有鱗,都是想像和現實中的祥瑞之物。

然而,世上自有知味善食之人,並不避非議,大膽詠贊:“佩帶誰遺?皚如曳練。奇其說者,原始仙媛”。清代《異魚贊閏集》中的詩詞就將帶魚比喻為西王母侍女的腰帶。宋琬的《帶魚》詩則讚道:“銀花爛漫委銀筐,錦帶吳鉤總擅場。千載專諸留俠骨,至今匕箸尚飛霜。”

今天帶魚不但登於宴席,而且創出多種多樣的烹食方法,炸、熘、煎、烹、燒、扒、燉、煮、蒸、燻、烤,乃至滷製、糟制,無不適宜,無不味美。帶魚肉嫩體肥、豐腴油潤,甚至被人們譽為“開春第一鮮”。紅燒帶魚、清蒸帶魚、幹煎帶魚、炸刀魚塊等菜餚既是人們家常易制的菜餚,也是各菜系中頗受喜愛的名菜。

曾經看到一幅畢加索吃魚的照片,魚肉剔得乾乾淨淨,手中的魚骨完好無缺,猶如骨架標本。這幅照片表現了藝術家剖析萬物的敏銳思維,讓人自嘆弗如。不過吃帶魚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做得很乾淨,不必我們牙齒費力,魚肉便層層瓦解,將它的骨骼完好地呈現出來。有的時候,大千萬物也會如此自動敞開,讓我們輕易進入其中。

步步高昇的千層糕(圖)

糕,是用米粉或麵粉等摻和其他材料做成的食品。糕的製作、食用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早在《周禮》中即記載了用米、麥粉和水蒸制的“粉餐”;小甑糕、切糕、三層玉帶糕等皆為各代名品;而年糕、雞蛋糕等更是今天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食品。

發展至今,糕點品種更為豐富,製作更加精製講究。各地的出品精彩紛呈,名目繁多,其中尤以廣東風味蔚然盛觀。僅擇其著名者,就有白糖倫敦糕、透明馬蹄糕、芋泥糕、涼糕、鬆糕、棉花糕、蘿蔔糕、雞油馬拉糕、玫瑰九層糕、千層糕、玻璃凍蛋糕、菠蘿水晶糕等。對於外地遊客來說,僅僅將這些糕點逐個品嚐一回,也要花上幾天工夫。

千層糕是羊城的風味小吃。據說,早在五代的時候,類似的糕點就已經出現,那時稱八珍雲片糕。五代時,雲英玉杵搗玄霜的故事中,記錄了仙家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