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已是五月天,楊廣的五十萬大軍也已經越過了遠征高麗的最北段行程——也就是南渡鴨綠江,折入了往南挺近的階段。隨著夏季的道到來,天氣是越來越炎熱,而大軍的征途也是越來越往南打,在朝鮮半島上作戰,士卒的苦楚自然不小。
這一次,高句麗人終於再也什麼花樣都玩不出來了,因為他們已然沒有了資本折騰,沒有了戰略縱深可以迂迴。高句麗的國土已經連續三年被隋軍全境糟踐,農業生產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只有高句麗靠近日本海一側的數郡貧瘠山地還有些田園在保持耕作產出,其他至少佔全國耕地三分之二甚至四分之三面積的田園,都因為三年來都在交戰區內,或被高句麗軍自己堅壁清野而受損,或是被隋軍剽掠徵糧而毀滅,連著顆粒無收。
在農業文明時代,一個國家的糧食儲備最少最少也要可以扛到來年秋收,否則這個國家的人就餓死絕種了,而大多數國家扛三年的存糧積蓄——當然,這個積蓄要包括官倉和民間,尤其是民間大戶富戶的存糧,否則光靠官府和自耕農、貧農肯定是撐不過去的——隋時的高句麗雖然是苦寒之地,但是搜搜刮刮,好歹也能保障三年這個數字。
如今,真的已經過了三年了,高句麗君臣們沒有人想的明白,為什麼楊廣這個昏君腦子就這麼軸呢?寧可拼著大隋朝如此偌大的家業分崩離析內亂不已,都要傾盡家底把現在來說對隋朝還只是纖芥之疾的高句麗斬盡殺絕呢?第一年,第二年的時候,高句麗君臣對楊廣來犯的動機還只認為是個人好大喜功,若是碰了釘子,又或者靠軟硬兼施、在挫敗隋軍後由高句麗乘勝求和。定然可以保持不被滅國。然而現在看來,這一切的估計都錯了,高句麗全國上下。沒有一個人看準了楊廣的一根筋程度。
前兩年,鴨綠江防線根本不是高句麗人嚴防死守的要害所在——第一年。乙支文德把宇文述和於仲文輕輕鬆鬆放過了鴨綠江,誘敵深入,麻痺隋軍,直到薩水才集中全力反撲殲滅孤軍深入的隋軍。第二年,藉著斛斯政投降帶來的楊玄感北上涿郡訊息,乙支文德更是大手筆地孤注一擲,主動轉守為攻,不計傷亡強行攻破了隋軍在遼東的總屯糧地柳城、配合楊玄感的斷榆林關歸路計劃;若非最後蕭銑海路救駕續上了楊廣的糧道。讓乙支文德功虧一簣的話,鹿死誰手還未可知。那一戰的失敗,至少讓高句麗人付出了二十萬精壯的鮮血,幾乎是當時高句麗壯年男丁人口的三分之一。
但是今年,高句麗軍變得保守得多,自從隋軍過了遼河,逼近鴨綠江的時候開始,高句麗軍就層層分兵阻截,不再回避打野戰,不再懼怕傷亡。一支一支的部隊往一道道無底洞絞肉機一般的河流防線上投注下去,除了每一戰都絞出萬兒八千的人命損失之外,一個浪花都沒有撲騰起來。
當然。被絞肉機絞殺的人命,有隋軍的,也有高句麗人的,相對來說,高句麗人要多不少,至少是一比二的戰損比——原因無他,因為隨著高句麗兩戶一丁甚至一戶一丁的徵兵比例,後期弄上來的兵源都是沒打過仗的新兵蛋子,而且體格素質都差一些。這樣的小規模高頻率戰鬥自然沒什麼好多費筆墨描寫的。因為除了殘忍的殺戮換命之外實在沒什麼看點。
一個國家到了傾盡家底的狀態,拿出來的自然不會是精兵。就好像縱然精銳如德軍,但是若是拿1944年再強徵出來的國民兵和蘇軍對抗的話。有些甚至單兵素質都不如蘇軍,而何況高句麗和隋軍的單兵素質本來在兩國全盛的時候就相差不大,遠沒有歷史上的德軍蘇軍那麼明顯。
對於高句麗人如此拼命層層設防、而非直接龜縮固守平壤,隋軍將領以及隨軍的文官一開始都頗為不解——以高句麗如今的戰鬥力,這樣是很不明智的打法,不用一年就會被隋軍成功放幹最後一滴血。不過,隨著高句麗人的一連串外交求饒的舉動之後,隋軍君臣都開始心中明亮起來。
這是在竭盡所能,打腫臉充胖子,以戰促和呢。
就好像歷史上蔣校長在1937年,面對倭寇的來犯時,從純軍事角度來說,最不經濟的策略就是死守滬市,因為那裡無險可守,真要打,一開始轉移了滬市的工業企業貴金屬之後就該馬上放棄,然後守三道國防線層層後退,最後以錫澄線和江陰要塞為核心堅固防守。但是蔣校長當時之所以選擇了在滬市就節節堅守,無非是希望國際介入,希望第三方調停,他是從政治的角度來考慮的,為了體現決心而不得不守。
隋朝的人當然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後的事情,高句麗君臣在如今這個時代也沒有什麼國際調停可以指望——或許隨著隋軍滅亡高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