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
“要說那杜伏威,當真了不得,前年他在齊郡從賊的時候,不過才十五歲,然而不過兩年,就看清了齊地有張須陀鎮守,不易展開局面,毅然帶了輔公佑及一小波嫡系南下,到了兩淮這片當時還不曾大亂的地界作惡。當時朝廷在兩淮並無精兵鎮守,大軍正在遼東,又趕上楊玄感逆賊之亂牽制了內地大部分兵力,所以被杜伏威鑽了空子。
要說一開始,杜伏威不過十七歲,也就是輔公佑年長一些,能幫他穩住局面,卻不至於讓其獨大兩淮。這事兒,說到底,還是後來陛下……陛下把彭城留守董純法辦之後,才徹底糜爛的。杜伏威頗有大志,此前江淮其餘諸賊都不敢打彭城堅城的主意,最多剽掠一些小縣,或是在山野之間佔山為王。唯有杜伏威膽色頗壯,深知董純伏誅後,朝廷在彭城的防禦定然有個低潮,便趁機大軍潛行數百里,突然圍了彭城,不計傷亡強攻。彭城守軍當時群龍無首,正是新舊將領交接的空檔,而且頗有一些當初董純帶出來的嫡系親軍,本來感戴董純知遇之恩,董純被朝廷問罪斬首後,一直心懷不忿,趁機便從賊做了內應,讓杜伏威破了彭城。
彭城自古便是徐州首治,是設留守府的所在,兩淮之地,除了咱這兒的江都之外,就屬彭城存糧軍械囤積最為豐富,一下子便便宜了杜伏威。而且杜伏威也因此聲勢大漲,與之鄰接的下邳賊苗海潮被其威懾後,自忖不敵,略微摩擦了一番便投靠了他,只在杜伏威手下做個三頭領。後來海陵趙破陣也是如此,只不過趙破陣更慘,是被杜伏威設宴斬殺、降服其部眾的,連苗海潮那般到杜伏威麾下混個小頭目的機會都沒有。
不過亂中有幸的是也並非所有江淮巨賊都被杜伏威收入麾下了,也有從杜伏威軍中分化瓦解出來的——比如和杜伏威形勢相若的,有一名南下賊首,名叫李子通,原本是濟陰郡首批賊寇左才相麾下,也是覺得在張須陀鎮守的齊地不易發展壯大,見杜伏威南下一下子擴張了數倍,也動心脫離了左才相南下。
只是這李子通來晚了,兩淮容易攻取的地方都被杜伏威圈地圈好了,他一開始只得假意投奔杜伏威,伺機而動。趙破陣被杜伏威斬殺之後,其眾並非全部心服杜伏威的,李子通便跳出來挑唆,最後帶著他自己的人馬南奔海陵郡,佔了海陵郡稱王,並且將趙破陣舊部中不服杜伏威的人馬也拉攏了。李子通南下時本有一萬餘人久戰之兵,又在海陵收攏了趙破陣兩萬殘部,如今也集結了三萬兵馬,只不過和杜伏威縱橫七八郡的十幾萬大軍相比,還是弱小了一些——王某聽說,那李子通原本還在籌備船隻,打算著若是杜伏威要兼併他,逼得狠了,他便從海陵郡渡長江南下,到吳郡地界欺負劉元進這等魚腩,竊據江東。只是蕭大使以雷霆之勢滅了劉元進,而杜伏威似乎也察覺到了蕭大使有北上為王某助戰的意圖,暫時不敢自相圖謀,放緩了對李子通的威逼,才讓局面如此穩定下來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