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皇帝,不論哪一種,歸根結底,都會匯聚到那高高在上的皇位上,壓垮看似堅不可摧的政權。正是因為看到這一點,朱棣選擇了下詔罪己,他要利用這次危機,讓朝野間的情緒宣洩出來,緩和各方面的矛盾。
其次,是罪己詔釋出的時機。雖說要下詔罪己,但時機的選擇十分關鍵,如果在火災之後,第一時間下詔,無疑會讓天下人認定,這場火就是老天對皇帝的懲罰,認為皇帝已經惹得天人共憤了!這非但無法起到緩和矛盾的作用,反而會讓臣子對皇帝愈加不恭,繼而變本加厲,趁勢把皇帝逼到更難堪的境地。那些潛伏在朝野間的野心家,也會蠢蠢欲動……
所以皇帝沒有立即下詔,而是等了兩天,待案情調查清楚,確定是白蓮教縱火後,才在第三天下詔,這樣就成了‘雖然不是朕的責任,但朕依然很自責’的高尚態度,一下子將有些失控的局面,重新掌握在手中。皇帝先是讓人暢所欲言,卻轉手就殺掉了大膽直言的禮部主事蕭儀,一是震懾住那些反對派,讓他們說什麼之前先掂量一下自己的腦袋。二是將討論遷都的人限定在言官範圍。你不是言官敢亂說,就是妄議遷都,那蕭儀的下場就是前車之鑑!
這一手釜底抽薪,很是老辣。原先上千名宮門外跪諫的官員,這下只剩下不到兩百名言官,而且是以辯論的形式,在指定的地點和時間進行。這樣,一切議論都在可控的範圍內,部堂高官們說服不了言官不要緊,一天不行就兩天,兩天不行就三天,就這樣一天天慢慢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