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部分(3 / 4)

小說:大官人 作者:老山文學

能輕去皇脈?輕去則不敬祖宗,不敬祖宗則諸事不諧,若不懸崖勒馬、翻然悔過,只怕三大殿被火只是開始!”

那都給事中洋洋灑灑說了一通,基本上還是蕭儀那套,這已經不能激怒午門上的皇帝了,朱棣哂笑一聲,對立在一旁的太子道:“說來說去就是這些,也沒點新鮮的。”

“道理只有一個,豈能變來便去。”太子不軟不硬頂一句,倒是險些沒把皇帝給頂的背過氣去。

待那都給事中說完,朱瞻基便讓部堂高官們發言,眾大人互相看看,由禮部尚書金純率先起身發言,他緩緩踱了兩步,走到雨棚前,威嚴的看著那些落湯雞似的言官,部堂高官的氣勢盡顯。

擺足了架勢,金純才開口道:“諸位大都是三十歲上下的年紀,對祖宗之事可能不太瞭解。本官比諸位虛長兩輪,又忝為禮部堂官,有些祖宗之事,還是可以跟大家說道說道的。”

見他一上來就擺老資格,還一口一個祖宗壓人,言官們自然面露憤憤之色,卻也只能聽他說下去:“五十年前,太祖高皇帝創立本朝,雖然定都南京,但從一開始,太祖皇帝就覺得南京作為大明都城,並不是很合適!”

言官們有些忍不住,甚至有人開口斥責道:“一派胡言!”

“安靜!”身為主持的太孫殿下,自然趕忙維持秩序,“有什麼話,等金部堂說完再講!”

言官們只好住口,金純繼續說下去:“因為它偏安江南,對控制遼闊的北方十分不利。洪武元年,太祖皇帝下了一個詔書,言道:‘江左開基,立四海永清之本;中原圖治,廣一視同仁之心。以金陵、大梁為南、北京。’這個有據可查,諸位如果沒聽說過,可以到本官這裡,檢視太祖皇帝的聖旨原件!”金純顯然有備而來,說完,兩名中書官員,便展示出一份有些年頭的聖旨。只是落雨紛紛,不便到言官群中展示,但顯然不可能在這種事上作偽。

“所以,”金純看著有些詫異的言官們,很滿意現在的效果,聲音愈發洪亮道:“所以,南北兩京之設,非是今上所創,實乃太祖皇帝之祖宗家法!”

城樓上,朱棣十分愉悅,瞥一眼立在一旁的太子道:“那些言官年紀輕,不知道這茬也就罷了,太子應該明瞭吧。”

“兒臣確實聽說過。”朱高熾面無表情道:“但大梁位於河南開封,不是北平。”

“大梁不合適……”朱棣哼一聲,“自然要換地方。”

“後來,太祖皇帝考慮到,開封破敗依舊,早已不復北宋之盛況,且黃河水患嚴重,實在不堪為王都。”城下,金尚書接著給年輕的言官們講古道:“洪武二十四年,太祖皇帝深感南京之患,難以為繼,遂想將朝廷遷往長安,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臨濠為中都。八月,太祖遣懿文太子巡撫陝西,就是想讓他考察西安是否適合作為都城!懿文太子返回後,認為長安王氣已去,偏居西陲,亦不適合定都。後來懿文太子早夭,太祖年事已高,遷都之事才暫時擱置。”

“所以今上定南北二京,遷都北京,正是續太祖未竟之志!”金純向城頭拱拱手,高聲道:“何來輕去金陵,有傷國體之說?!”

第922章 離京

顯然,部堂大臣們領受皇命後,做足了充分的準備,緊扣太祖皇帝的遺訓,引經據典、動之以理,很好的化解了言官們‘輕去金陵、有違祖制’的核心論點。反觀言官們畢竟火候欠缺,又自認勝券在握,明顯準備不夠充分,在道理上竟被對方穩穩壓制。

然而辯論就像吵架,從來不是說誰有道理誰就佔上風,沒有道理還可以強詞奪理,對方再有道理也可以當做耳旁風,是以言官們雖然在論據上處於下風,但嗓門遠比部堂大臣們高、聲氣遠比部堂大臣們壯,在外行人聽來,那是穩穩可以壓住對面那幫老朽的……

城門樓上的太子,一顆心卻漸漸涼了下來,其實他知道,今日之辯無論結果如何,都改變不了遷都已成定局的事實。那位端坐在龍椅上,神情不溫不火的永樂皇帝,不過是要用這種方式,來體現自己的是兼聽的明君,來消減臣子的怨氣而已……

哪怕是對父皇絕不認同,太子也不得不承認,冷靜下來的永樂皇帝,依然是這個世界上手腕最高超的政治家。在發生了三大殿火災,這樣動搖社稷的嚴重災難後,朱棣的危機處理,堪稱教科書一樣完美!

首先,是罪己詔。並非發生這樣的事情,皇帝就一定要下詔罪己,但朱棣顯然已經意識到,之前種種事端,在朝野之間,已經積蓄了極大的不滿。這種不滿有的是對朝廷的,有的乾脆直指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