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態度。劉春還以辭職來要挾,說明這個員工心態有問題。這樣的人,看不到自己的實際價值,她不想走人,公司還想讓她走呢。
在職場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得到足夠“值得”的回報,這其實就是利益的交易。
21世紀鬧得最兇的兩個字,就是“人才”!有句話說得雖然殘忍,卻不無道理:沒有資本你別囂張,不然你會死得很難看。而與此相對,如果有資本,你會活得很漂亮,也有資格去為自己的身價談判!
人是需要工作的,工作不僅給我們帶來收入,而且會帶來快樂。《經濟學原理》裡如是說:大部分勞動的主要動機都是要得到某種物質利益的慾望,這種利益在世界的現狀下一般表現為獲得一定數額的貨幣。即使一個人是受僱用而工作時,他也往往從工作中得到了愉快,這是確實的。在做完工作之前他通常感到很疲乏,以致停工時他就覺得很高興。也許他失業了一些時候之後,以他直接的舒適感而論,他寧願工作而無報酬,也不願沒有工作;不過,恐怕他還是不願以比正常價格低得多的價格出賣力氣,以破壞他的市場,正像一個製造商所做的那樣。
製造商所製造出的商品,就是用來以適當的價格進行交換的。所以說,每一個人出賣腦力或體力,都不可避免地是在進行一場“交易”。公司僱用員工,目的是讓員工為企業做事、工作,賺取最大化的利潤。每一個人所做的工作,都是在為公司創造利潤,而你的工資,則來自於公司的利潤。
所以,有時你自己的人力資本就是一種“商品”。你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直接與你的工作績效掛鉤,這是工資收入的來源,也是提高工資收入的途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工作與做生意在本質上是相同的。
提升自己的能力,把自己打造成為一個優勢的“商品”,你的職場財富指數將會給予你最大的回報!
掌握好人生的“舍”與“得”,便是最大的成功。
不可忽略的“機會成本”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感嘆:“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必有所得”;“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來看,“有所失”與得不到的魚或熊掌,就是選擇的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又稱“擇一成本”,是經濟學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通常是指為執行一種方案而放棄另一種可行方案損失的可能獲取的收益,或者說,做出一種選擇後所喪失的不做該選擇而可能獲得的最大利益。
簡單地講,可以這樣來理解機會成本:把一定資源投入某一用途後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獲得的利益。更加簡單地講,就是指你為了從事某件事情而放棄其他事情的價值。因此,機會成本同時也稱為“擇機代價”。
比爾·蓋茨是一個深諳機會成本選擇的高手——
1973年,比爾·蓋茨進入哈佛大學法律系學習,可是他對法律一直沒有興趣,反而對計算機情有獨鍾。19歲時,比爾·蓋茨有了創辦軟體公司的想法,隨之而來的就是他要面臨一項選擇,是繼續讀書直到拿到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哈佛大學學位證書,還是輟學開辦自己的軟體公司?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4章:算好你的職場財富指數(3)
比爾·蓋茨熱愛學習,順利完成學業,拿到哈佛大學的畢業證書是他的渴望,可是經營自己的軟體公司也是他所鍾愛的。在經過一番思考後,他毅然決定放棄學業,開辦軟體公司。事實證明了他的選擇是對的,在1999年美國《福布斯》雜誌的世界富豪評選中,比爾·蓋茨以淨資產850億美元理所當然地登上了榜首。
1999年3月27日,比爾·蓋茨回母校參加募捐活動時,有記者問他是否願意繼續回哈佛上學,彌補他曾經的遺憾。對此,比爾·蓋茨只是微微一笑,沒有作出任何回答。不難看出,比爾·蓋茨已不願意為了哈佛的學位證書而放棄自己已有的事業。
如果比爾·蓋茨選擇了繼續上學,像很多的大學生一樣,上完大學,找個工作,拿份普通或相對高的薪水,而不是創辦自己的事業,那麼他的機會成本就是如今的微軟帝國。
對當時的蓋茨而言,在放棄學業和經營公司二者之間選擇,放棄經營公司去上學的機會成本更大。而且作為電腦奇才的他,在計算機領域的技術水平早超過一般同齡學生的學歷和水平,上學對他來說,獲得的利益只會比開公司小,所以他選擇了機會成本較小、利益較大的一方。
機會成本並非會計學意義上的成本,而是一個純粹的經濟學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