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3 / 4)

小說:雲雨 作者:風雅頌

古代詩集與儒家基本觀念之間的一致: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

《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

這“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正可與《詩大序》中的“發乎情,止乎禮義”相互發明,都強調了情慾之正當而有節制(當然,孔子對《詩》還有別的考語)。這樣的看法在古代並不孤立,比如《荀子·大略》:

《國風》之好色也,傳曰:盈其欲而不愆其止。其誠可比於金石,其聲可內於宗廟。

又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

“淫”作“不過分”講;“不愆其止”作“行動上不違背禮義”講,都是“發乎情,止乎禮義”的翻版。

關於先哲在人慾與禮義之間所持的通達、體諒之意,潘光旦有很好的體會和闡述:

多戀的傾向,是“發乎情”,是“民之性”;單戀的原則和歸宿是“止乎禮義”,是“先王之澤”,先王之澤就是傳統的文教的影響。教男女於婚姻之外,對其他異性的人絲毫不發生與不表示愛慕的心思,是不可能的;但教他們在表示愛慕的時候,應當有相當的分寸,相當的限度,最好不要到達一個推車撞壁的境界,甚至於不到一個懸崖勒馬的地步,是可能的。中國的性道德的觀念,以至於一般的道德觀念,至少在佛家上場以前,是不作誅心之論的。[19]

我想如果今日的道學家讀到上面這段文字,該不會指責潘先生是在“鼓吹婚外戀”吧。

重視人慾及滿足人慾的主張,非獨先儒而然;這在中國是一種長期的傳統。即使到了禁慾禮教大受倡導的時代,這種傳統仍然不斷有所表現——傳統是一種極難去掉的東西,至少在中國是如此。對於這種傳統在後世的表現,這裡只先選兩個不同角度略加考察。

歷代帝王后宮,一直是大群女性幽居之所,各級妃嬪而外,更有大量宮女。下面是幾則提到數字的記載或論述,從中可見這方面情況之一斑:

當今之君,其畜私也,大國拘女累千,小國累百。(《墨子·辭過》)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人慾:早期儒家所持開明態度(6)

昔先君襄公……惟女是崇,九妃六嬪,陳妾數千。(《管子·小匡》)

而采女數千,……且聚而不御,必生憂悲之感。(《後漢書·陳蕃傳》)

後宮采女五千人。(《後漢書·荀爽傳》)

今中宮萬數,不備嬪嬙。(《三國志·吳志·陸凱傳》)

這成千上萬的宮女,是古代中國社會中人慾得不到滿足的最大群體之一。帝王的“雨露之恩”只能偶爾降臨到她們中間極少數幸運者身上,大部分人則不得不度過“惟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的枯寂生活。這種現狀,無論從“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的先賢古訓還是從傳統的陰陽天人感應觀念出發來考慮,都是不易相容的,因此臣下經常上奏籲請“簡放”——經過簡選之後,放出一些宮女。古人普遍相信這樣做有助於水旱等自然災害的預防和緩解,所以帝王有時也自覺行之。按照古人的陰陽天人感應觀念,必須陰陽和諧才好,而陰陽和諧,在人就是“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的理想境界,在天就是四季如常風調雨順的好氣候;這人與天兩方面又會相互感應,因此若人間怨女曠夫太多,天地間也會陰陽失調,那就會氣候惡劣,水旱頻仍,所以要簡放宮女。歷代正史中這類記載經常可見。

但有時候,帝王也會越出“救災”的思路,直接以關心人慾——當然是在他自己的人慾充分獲得滿足之後——的理由簡放宮女。唐太宗就是一例,《舊唐書·太宗紀》載貞觀二年事雲:

謂侍臣曰:婦人幽閉深宮,情實可愍。隋氏末年,求採無已,至於離宮別館非幸御之所,多聚宮人。皆竭人財力,朕所不取。且灑掃之餘,更何所用?今將出之,任求伉儷,非獨以惜費,亦人得各遂其性。於是遣尚書左丞戴胄、給事中杜正倫等於掖庭宮西門簡出之。

李世民此舉,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實行了孟子“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的遺訓,難怪他王業頗能有成。

唐代帝王在這方面確屬開通大度,簡放宮人的記載既多,在某些傳說故事中,他們處理這類事還有人情味。有一個在古代也算得上“膾炙人口”的故事,見於唐孟《本事詩·情感》:

開元中,頒賜邊軍纊衣,制於宮中。有兵士於短袍中得詩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