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朝鮮,你看他去不去!
人都是一樣,趨利避害。鄭武公也明白這個道理,可這國家剛剛建起來,可以說是一窮二白,該從哪兒尋找突破口呢?
鄭國東遷以後國都設在京城(河南省滎陽縣東南)。京城在雒邑東邊,是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之一,商業比較發達。各個地方的人,三教九流常常匯聚於此。武公沒事常在街上轉悠轉悠,瞭解發展的真是情況。他發現做生意的人大多是殷商遺民。
這些人是殷商時期為國家服務的中堅人物,其中有不少能工巧匠,很多都是有技術、會經商的能人。周滅商後被定為世襲奴隸,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歧視,沒有地位、沒有土地,只有靠給奴隸主的無償勞動勉強度日,生活環境非常艱難。
那個時候因為生產力不夠發達,商品的產量不高,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幾乎所有的商業行為都操控在政府和貴族買辦手中。大到玉石、馬匹、漆器,小到路邊賣菜、賣柴火的小攤概莫能外。而那些替政府和貴族做生意的商賈,實際上都是*縱的奴隸。他們做生意賺的錢都得上交給主人,自己拿不到一分錢。這就是西周實行了近三百年的“工商食官”政策。您想想,幹了白乾,人家還不拿他當人看。那勞動積極效能高嘛。
武公感覺到商奴是一支建設國家不可忽視的力量,也似乎看到了希望。雖然我的國家不是很富有,雖然沒有強大的軍事後盾,但是我可以創造一種優越的社會制度來吸引民眾歸附。偉人就是偉人,他們不會拘泥於一成不變的規矩,而是審時度勢突破那些陳規陋習,創造一種有利自身發展新的遊戲規則。
很快,鄭武公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這項政策奠定了鄭國四百年的基業。也開創了中華民族商業史新的篇章。
首先,他宣佈釋放鄭國商奴,有手藝會經商的您可以完全獨立主的經商。並且,以後再做買賣只要給官府繳稅就可以,剩下的都歸自己!不會經商的也沒有關係,我分給你土地,你去耕種。收穫以後咱們十一分成。只要你們忠於我鄭國,那我絕不強迫你進行買賣,你們的金銀財寶,老子也不過問了。公是公,私是私,以後不再往一塊摻和。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政令,他結束了西周三百年“工商食官”的政策,斷絕了官府和貴族的壟斷地位,開啟市場還利於民。從此之後,中國有了合法自主經營的私商存在,為我國的商業發展起到了無法估量的作用。
當然,武公是統治者,不是慈善家,他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發展鄭國的商業市場;吸引外來的流民、奴隸充實本國人口,開荒種田發展經濟。人口多了,商業發展了,市場繁榮了,國家稅收自然而然也就多了。鄭國富國強兵的願望也不會再是夢想。
這個訊息,就像一顆重磅炸彈一樣,在各個諸侯國之間爆出了一朵蘑菇雲。不但鄭國的奴隸們歡呼雀躍,其他國家的商奴聽到這個訊息,基本上都收拾好行李準備跳槽了。當然,得偷偷的。
很快這條政策就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各地的商人、流民甚至少數民族同胞呼呼的往鄭國跑。鄭國的人口很快充盈起來,他們開發灘塗,發展農桑;會經商的經商、會種田的種田,人盡其能,物盡其用。短短數年,鄭國的國家實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鄭武公相繼將鄔(wū)、蔽、補、丹、依、厵(róu)、歷、莘等十邑地以武力納入鄭國版圖,並在此基礎上興建學校,加固城防,擴建城邑。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武公之略”,他為鄭國的日益強盛奠定基礎,使鄭國成為春秋初期的第一強國。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十二節 遷都新鄭
隨著領土不斷擴大,國力的不斷上升,周邊國家包括周天子對鄭國的戒心越來越重。按現在的話說,就是在諸侯中間出現了“鄭國威脅論”。特別是北面的衛國,他們的一把衛武公也在周為官,成天在周平王跟前兒說鄭武公的壞話。目的是想讓平王阻止鄭國的兼併行為,平衡各諸侯國之間的勢力,這樣才能使整個周王朝長治久安。
衛國是姬姓國,和周天子關係很近。當年周公旦平息紂王后代武庚的叛亂之後,為了更好控制殷商遺民,便將殷商故地封給了武王的弟弟康叔,讓他建立了衛國。康叔很有本領,也很賢德,所以深受百姓愛戴。
衛武公這個老頭和他的祖先康叔一樣具備了這樣的品德,據說他既能治理國家善待百姓,又能規勸君王好好做人,被後世史家稱為“聖人”。
平王東遷以後,衛武公以八十多歲的高齡做了周平王的卿士,相當於後世的宰相。別的不說,單說在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