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中國的醫藥市場年收入達140億美元,到2010年將達到240億美元,成為繼美國、日本、德國和法國之後的世界第5大醫藥市場。
有分析說,中國正步入老年社會,有望壽命升至70歲;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購買力也將越來越大;這些因素將使中國醫藥市場年收入保持較高增長度。據統計,中國目前已是世界第7大醫藥市場,2000年的藥品收入為68億美元。近20年來,世界處方藥收入以約10%的年均速度增長,2000年達到3300億美元。亞洲醫藥市場的增速在此之上,而中國在其中更佔有突出的位置。
中國醫藥市場的發展對外資企業來說,無疑是個利好訊息。
但是,由於中醫藥的作用機理無法用現代醫學理論來解釋,因此,這一直是阻礙我國中醫藥走向世界的一道難題。多年以來,國內的中藥出口基本以中藥材為主,中成藥僅佔我國出口額的20%~30%。而日本、韓國則憑藉發達的中藥產業及其技術開發優勢,透過對由中國進口的中藥材原料進行深加工後,壟斷了90%的國際植物藥材市場份額。
而中國的中藥出口額僅佔世界草藥市場(不含中國大陸中藥市場)的3%。國內的中藥多是以健康食品的方式進入國際市場,既拿不到OTC的牌,也無法獲得處方藥的證書。像三九胃泰等國內知名中藥產品,都是貼著“健康食品”的標籤遠銷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
中國醫藥行業也帶著嚴重的“內傷”。到目前為止,我國醫藥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約4000家,其中大型企業僅佔一成二,一般銷售額都只在10~20億元,全國醫藥前10強只佔國內市場25%的份額,還沒有一家醫藥企業的年銷售額達到100億元。全行業利潤總和還不及國外一家大型製藥集團的利潤額。由此可見,多年來形成的醫藥行業“散小亂”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善,企業規模效益差,這已成為制約我國醫藥發展的一個“瓶頸”。
因此,加快兼併重組步伐,擴大醫藥行業的資產規模,提高國內市場的集中度,成為中國醫藥行業發展迫在眉睫的問題。
有專家預言,2003~2005年這三年將是我國併購發生最為頻繁的3年。今年由於GMP、GSP的認證期限迫近,醫藥行業的併購重組顯得更為突出。併購與重組已成為今年國內整個醫藥行業發展的主流趨勢。
而李嘉誠邁入“大宅門”同仁堂,就成為一個極其自然的選擇。一個是建立於清朝康熙年間的聞名遐邇的中藥老字號,一個是財大氣粗的香港首富,這樁“門當戶對”的醫藥“聯姻”自然成為2004年中國醫藥行業整個重組併購事件中的一大亮點,讓業內人士尤其是中醫藥界人士無不為此感到精神大振。
同仁堂的一位負責人表示,這是同仁堂近幾年“收到”的最大一筆投資。這筆資金的到來無疑將給同仁堂注入新鮮的血液,成為同仁堂事業發展的強勁的助推器。
同仁堂這家百年老店經過三個多世紀的發展,目前已成為擁有兩家上市公司、海內外三百餘家分店和店中店的大型企業集團。這家多年蟬聯國內中藥行業50強榜首的老企業,其總資產已達28。8億元。牛黃清心丸、烏雞白鳳丸、大活絡丹等同仁堂產品已瓜分了國內同類市場的大半江山。與此同時,同仁堂正憑藉著它的金字招牌,積極向海外擴張。
同仁堂的目標是在6年內,把目前在國內的三百多家零售藥店擴充套件至900家,5年內,把目前的十多家海外零售藥店增加到100家,使同仁堂成為國際知名中醫藥企業,並把國內發展成熟的中醫藥推向國際醫藥市場。
這與李嘉誠打造香港“國際中醫藥中心”的初衷不謀而合。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任德權說:“中西方文化在這裡(香港)和諧交融,為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香港的特殊地位決定了香港在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的程序中必然具有特殊的地位,必將發揮重要作用。”
因此,同仁堂與李嘉誠的和記黃埔的結合,無疑實現了內地與香港中醫藥的優勢互補。同仁堂也將憑藉自身在產品、技術及人才等方面的資源,背靠李嘉誠這棵有著豐富的國際市場銷售經驗及雄厚實力的大樹,加快向海外擴張的步伐,以香港為跳板,引領中國的中醫藥走向國際舞臺。
中國的醫藥市場正處於一個風雲變幻的轉型時期。康斯泰克諮詢公司總裁王煜全把轉型時期的醫藥市場分為3個階段——短期、中期、長期,並且對這三個階段的市場格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