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3 / 4)

小說:補天裂 作者:抵制日貨

自甲午喪師、乙未議和,皇帝已經對李鴻章忍耐了多年,現在忍無可忍了!他既然可以罷免禮部六名堂官,難道就不能罷免一個李鴻章嗎?

屈辱、悲憤凝聚於筆端,皇帝把剛才所寫的半句話勾去,重新寫下御批:“著李鴻章毋庸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欽此!”

作出了這項決定,皇帝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他覺得自己這才像個皇帝了。

另一份奏摺來自英國牧師林若翰。皇帝雖不曾見過此人,但對這個名字並不算陌生,曾經聽到過關於這位“鬼子大人”的傳聞,也曾經讀過他的專著《甲午戰紀;,印象之中留有相當的好感。皇帝痛恨列強對中國的巧取豪奪,卻並非仇視所有的洋人。英、法、德、俄、日東西各強國都曾給中國帶來災難和恥辱,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列強何以能夠強大?英國的“工業革命”、俄國的“大彼得變政”、日本的“明治維新”……這些成功的經驗都值得中國借鑑,正如林若翰在這份奏摺中所說:學問無論中西,以實用者為取。何況林若翰這個洋人又有特別之處,他既不是英國政府官員,又不是軍事將領,只是一位以宗教為職業的牧師,一位對中國有著濃厚興趣的學者,有道是“遠來的和尚會念經”,若這位“洋和尚”念得好則聽,念得不好,不聽也就罷了。

林若翰的奏摺,是由康有為作了精心修改,然後才代為遞呈給皇帝的。儘管修改後的摺子已經削弱了林若翰的某些鋒芒,加進了康有為自己的主張,仍然涉及了大多的禁忌。光緒皇帝閱過之後,沒有批覆,僅僅“留中”,把其中有用的東西化為自己的主張,予以推行。他頒佈了一系列詔令:開辦學堂、報館、譯書局;京師設礦務鐵路總局、農工商總局,沿江沿海開辦商會、商務局,提倡實業,振興商務,獎勵新著作新發明;裁減綠營,實行徵兵,籌造兵輪,興建槍炮廠,以洋操、洋槍練兵,出洋採辦軍火,選派宗室王公和學生出國“遊學”,令駐外使臣博考各國律例……這已經是盡最大努力在各行各業全面推廣西法。

使他猶豫不能決斷的,是林若翰關於聘用洋人的建議。皇帝認為,工、礦、企業聘用洋人技師是完全可以的,正可以“師夷之長技”,但洋人不可入朝做官。雖然大清國也有“客卿”,像總稅務司赫德就是英國人,把持中國海關至今已經三十七年,今年正月英使竇納樂又以“英國在華貿易既已超過他國”,“英商納稅幾達外國所納全數十分之八”為由,迫使中國繼續聘用赫德為總稅務司,欲罷不能。赫德之例不可循,如果搞得朝廷樞臣華洋參半,後患無窮,國將不國。因此,他悄悄地採用了林若翰建議的切實可行之處,卻把其中的關鍵之筆抹掉了。至於在皇帝身旁可不可以設外國顧問,他打算看一看再說。現在,來華訪問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已到天津,這位卸任的東洋政治家此行的目的,據說一為考察中國的維新變法,二為自己尋求再顯身手的機會,意欲改換門庭,投靠大清皇帝,建功立業。光緒皇帝不敢輕信,但準備見一見伊藤博文,聽聽他對維新變法的見解。還有那位執著上摺的英國傳教士林若翰,也不妨一見,或許他本人正是想謀求顧問之職?

林若翰奏摺原稿中關於“尊奉皇太后如英國女王,而由皇上組內閣、開議會”的建議被康有為刪除了。康有為認為:皇太后猜忌陰騖,為萬不可造就之物,即使用翰翁之策,也難保她安於虛位而不亂政。康有為把這一條改為設制度局、開懋勤殿以議制度,這實際上是西方議會在中國的一個變相嘗試。皇帝採納了這一建議,為此他特命軍機章京譚嗣同從康熙、乾隆、咸豐三朝檔案中查詢有關開“懋勤殿”的先例,以作為說服皇太后的依據。如果能獲得皇太后首肯,便可以“特開專司,妙選通才,商鴻業而定巨典”,中國就有了一個類似議會的參政議政機構,皇太后獨擅專權的局面將大為改觀了。但是,這一意在從皇太后手中奪權的舉措,卻又必須經皇太后批准,其難度可想而知。現在,皇帝正忍耐著幾十里路的顛簸,懷著一顆惴惴不安的心,前往頤和園叩請懿旨,至於皇太后將會如何答覆,則難以預測了……

浩浩蕩蕩的儀仗向西疾行,頤和國越來越近了,巍巍萬壽山已經清晰地出現在眼前,顫顫悠悠的鑾駕之中,光緒皇帝的那顆心懸在半空,慌慌地跳個不止。每次前來頤和園請安都是如此,越是靠近他的那位“皇額娘”,就越覺得自己不像個皇帝,天子威儀消失殆盡……

頤和園裡的樂壽堂,南望昆明湖,北倚萬壽山,東臨德和大戲樓,西接彩畫長廊,這是皇太后居住的地方。時令將近中秋,殿堂樓閣,廊榭亭臺,金桂飄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