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政府擁有一種名為“印刷機”的技術,可以不計成本地生產所希望得到的美元。後來,他又將其概括為著名的“直升機理論”,指美聯儲可以任意地從直升機上向全球各地散發美元。在金融危機發生後,美國政府幾番動用鉅額資金救市,想盡各種辦法刺激經濟。這意味著,美聯儲更有理由肆無忌憚地“生產”更多的美元了。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目標由控制貨幣供應量改為控制聯邦基金市場利率�。在發生金融危機的非常時期,聯邦基金利率接近於0%,美聯儲被迫採取所謂的“定量寬鬆貨幣政策”,以應對可能出現的通貨緊縮。“定量寬鬆貨幣政策”,是指在不考慮利率目標的前提下,透過從銀行收購越來越多的資產以增加貨幣供應量。美聯儲無需透過加印更多鈔票來實現這一目的,而只要在電子賬面上增加銀行在美聯儲的儲備額。美聯儲可以根據它們的需求來實施這一辦法。這樣可能導致兩個問題出現:一是這些儲備賬戶可能一直增加卻無法刺激任何經濟行為;二是貨幣供應量增加過多可能會導致通貨膨脹。因此,美聯儲“瘋狂”印錢是不能持續的。
(3)美國過度消費不可持續。美國發生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美國的消費需求嚴重超過了它的收入水平。美國經濟學家魯比尼曾指出:60%至70%的美國人實際工資下降,靠借錢維持過去的生活水平;20%的美國人靠借款維持超出其收入水平的生活水平。在房地產價格不斷上升的情況下,負債的最常見形式是住房抵押貸款。在此基礎上,透過再融資,美國居民進一步擴大了負債。儲蓄率的下降和負債率的上升,意味著風險的提高。各種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現只能轉移風險,並不能減少風險,更不能消除風險。 。 想看書來
二、美國金融霸權中的投行思維(3)
新經濟泡沫破滅之後,2001年美國啟動了“借貸消費、金融輸血、創新拉動”的三駕馬車,成為拉動美國2001~2007年經濟增長的動力模式,但是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宣判了這種模式的“死刑”。美國貨幣當局無法令利息率無止境地下降,也無法令住房價格無止境地上升。當貸款最終無法償還,就必然引發金融危機。美國次貸危機給我們的啟示是:無論政府執行何種政策,無節制的負債必然會導致金融危機的爆發。因此,美國過度消費也是不可持續的。
2。美國金融開放的“雙重標準”
美國曆來奉行厚此薄彼的“雙重標準”。金融開放是中美戰略博弈的核心問題之一,每一次中美戰略對話(SED)都以不對稱開放收官。美國希望中國金融開放,也希望中國資本為其所用,但是美國長期實行雙重標準。工行和建行作為兩家中國最大的銀行,向美國申請在其境內設立分行,十多年來一直遭到美國拒絕,直到2008年才被批准。之前以我國會計準則、內部控制和國內監管不合國際標準為由,後來又以這兩家銀行的最大股東由一支主權財富基金控制為藉口,百般阻撓。
美國一向以金融壁壘森嚴著稱。美國設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規把外資銀行排斥在主流業務之外,如《銀行持股公司法》、《銀行兼併法》、《銀行控股權變更法》、《州際銀行法》、《國際銀行法》、《金融機構現代化法》和《外國銀行監管促進法》等,2007年7月又透過《外商投資與國家安全法案》,將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數目從8個擴大到11個,金融機構自然成了重點領域。2008年4月21日,美國財政部公佈了嚴格的《關於外國人兼併收購的條例》。外資若想在美國得到“國民待遇”,是非常困難的。反觀中國銀監會頒佈的《銀行控股股東監管辦法(徵求意見稿)》,草根階層的質疑聲一片,認為設定過於寬鬆:將外資控股的條件設定得過低和明確,同時將外資控股的審批權放在中國銀監會也有不妥之處。事實上,西方國家的銀行從來未被外資控制過。在英國,沒有外資能控制英國銀行;在法國,最大的10家銀行中有8家為國有銀行;在日本,90%以上金融股權在本國手中;美國對金融自由化和金融開放叫得最響亮,但美國最大的9家銀行(花旗銀行、美國銀行、摩根大通銀行等)全部由美國資本控股。美國對本國金融業的保護是十分嚴格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鑑。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透過制定《外資銀行監管促進法》,對外資銀行進入美國設定了強大的壁壘,形成第一道金融防火牆。種種法律限制使外資銀行沒有與本國銀行開展平等競爭的條件,從而保證了美國金融霸主地位的鞏固和發展。美國監管機構使用一套幾乎不透明和主觀的標準,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