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部分(3 / 5)

小說:碧血劍 作者:生在秋天

後來皇太極又致書袁崇煥,抗議他修築塔山、大淩河、錦

州等城的防禦工事,認為是缺乏和平誠意,並提議劃定疆界。

平心而論,明朝朝廷瞧不起金國,於對方來信一概不答,

只由地方官和對方通訊,金國也難免氣憤。金國的經濟要求,

雖說是雙方互贈,實質上當然是金方大佔便宜。金方答應贈

送的東珠、人參、貂皮等物,大概最多隻能抵過綢緞布匹的

價值,明方付出的每年一萬兩黃金、十萬兩銀子,等於是無

償贈與。那時一兩黃金約等於十兩銀子(明初等於四兩,後

來金貴銀賤),明朝每年以二十萬兩銀子買得一年和平,代價

低廉之至。熊廷弼守遼之時,單是他一軍每個月的餉銀就需

十多萬兩銀子。如果有了十年和平,大加整編軍隊,再出兵

挑戰,主動與被動的形勢就轉過來了。

皇太極對於緞布的要求一下子就減少了百分之九十五,

而且又建議以適當禮物還報,希望和議儘快辦理,可見對於

締結和平的確具有極大誠意。他自知人口與兵力有限,經不

起長期的消耗戰。此後每發生一次戰爭,便提一次和平要

求。

當時議和的障礙,主要是在明朝的文官。

明朝的大臣熟悉史事,一提到與金人議和,立刻想到的

就是南宋和金國的和議,人人都怕做秦檜。大家抱著同樣的

心理:贊成和金人議和,就是大漢奸秦檜。這是當時讀書人

心中的“條件反射”。

袁崇煥從實際情況出發主張議和,朝臣都不附和。遼東

經略王之臣更為此一再彈劾袁崇煥,說這種主張就像宋人和

金人議和那樣愚蠢自誤。

其實,明朝當時與宋朝的情況大不相同。

在南宋時,金兵已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全部,議和等於是

放棄收復失地。但在明朝天啟年間,金人只佔領了遼東,遼

西的南部在明人手中,暫時議和,影響甚小。

南宋之時,岳飛、韓世忠、劉錡、張俊、吳璘、吳玠等

大將,都是兵精能戰,金人後方不穩,形勢上利於北伐,議

和是失卻了恢復的良機。明末軍隊的戰鬥力遠不及金兵,惟

一可以依賴的只有西洋大炮。但當時的大炮十分笨重,不易

搬動,只能用於守城,不能用於運動戰。

對於明朝最重要的是,宋金議和,宋方絕對屈辱,每年

CB

片面進貢金帛,並非雙方互贈。宋朝皇帝對金稱臣。然而皇

太極卻甘願低於明朝皇帝一級,只要求比明朝的諸臣高一級。

皇太極一再表示,金國不敢與中國並列,只希望地位比察哈

DB

爾蒙古人高一等就滿足了。他和袁崇煥書信來往,態度上是

EB

很明顯的謙恭。

可見宋金議和與明金議和兩事,根本不能相提並論。皇

太極明白明人的想法,所以後來索性改了國號,不稱金國,而

FB

稱“大清”,以免引起漢人心理上敵對性的連鎖反應。

袁崇煥和皇太極信使往來,但因朝中大臣視和議如洪水

猛獸,談判全無結果。

當時主張和金人議和,非但冒舉國之大不韙,而且是冒

歷史上之大不韙。中國過去受到外族的軍事壓力而議和,通

常總是屈辱性的,漢人對這件事具有先天性的反感,非常方

便的就將“議和”、“投降”、“漢奸”三件事聯絡在一起。

當軍事上準備沒有充分之時,暫時與外敵議和以爭取時

間,中國歷史上兩個最出名的英主都曾做過。漢高祖劉邦曾

與匈奴議和,爭取時間來培養國力,到漢武帝時才大舉反擊。

唐太宗李世民曾與突厥議和(那時是他父親李淵做皇帝,但

和議實際上是李世民所決定),等到整頓好軍隊後才派李靖北

伐,大破突厥。不過這不是中國歷史上傳統觀念的主流。主

流思想是:“與侵略本國的外敵議和是投降,是漢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