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為湘君,舜妃娥皇、女英為湘夫人,皋陶為大司命,伯益為少司命,禹為河伯,瑤姬為巫山神女,祭禮記在《九歌》。
西王母用反間之計,並以天帝之位相誘,教唆大羿的徒弟逢蒙暗中加害。大羿一死,人族便無力統治天界。舜帝晚年為了抵禦人族叛逆四凶,崩逝於蒼梧之野。大禹則轉力鞏固凡間的統治,到了他兒子夏啟又向天庭納首稱父子,這段曇花一現的盛世便成為陳跡了。
可是逢蒙也沒有如願以償,西王母以他欺師滅祖、名聲不好為由不肯推戴為天帝。逢蒙無可奈何,後來他的兒子又改名換姓,在天界嶄露頭角。因逢蒙曾拜大羿為師,學得他神射之技,大羿死後,無雙無對,所以他的兒子便冒姓為張,張者,長弓是也。即是當今的昊天玉帝。
逢蒙害死大羿,自以為有重振天庭之功,雖然不得為帝,在天界卻是位高權重,當時便把帝俊剩下的小金烏皇子擁立為天皇,自領兵馬大元帥。並把女兒張媱許配給他,即玉帝之妹也。
第187章 三教合一
話說到此,則凡間流傳的玉帝之妹思凡下界,匹配楊君云云可知是無稽之談。
帝俊是太陽之精,因而以陽為姓。這金烏皇子自然姓陽,和張媱生下兩子一女,長子叫陽誅,次子叫陽戩。從這兩個殺氣騰騰的名字便看出小金烏復仇之心昭然若揭。
逢蒙父子一心篡位,當然不會讓他坐穩天皇之位。逢蒙也不知是惡貫滿盈怎麼的,不久也銷聲匿跡。到了兒子張某襲了爵位,便公然發動兵變逼小金烏退位。
結果小金烏也步了帝俊後塵,張媱則被登上天帝之位的兄長壓到桃山之下。據說小金烏的殘餘勢力逃到東瀛扶桑,所以彼國至今還保有天皇之位。
這時天庭有一位長者出來庇護陽家兄弟,便是皇叔東王公。東王公是少陽之木,以楊為姓。他將陽誅、陽戩收養在府,傳授生息之道,將陽誅改作陽朱。又有傳言,玉帝為了拉攏東王公將御妹張媱改嫁給他,這事在歷史上也不稀奇,晉文公、劉皇叔為了鞏固地位也都娶過侄媳。因此凡人熟知的陽朱、陽戩多寫作木陽之楊。
這陽家兄弟後來大大有名。一個拜太清老子為師,戰國之初曾下凡宣道,和墨家鉅子墨翟齊名並稱,史作陽朱、陽子居,楊朱。便是那位大講貴生重己之道,被孟子譏為拔一毛利天下不願為的。成神後繼承養父東王公的神性位列六御之一,是為‘東極青華大帝’,道號太乙救苦天尊。
其弟楊戩拜在元始天尊門下,為玉鼎真人真傳弟子。封神之戰中扶周滅紂,屢立戰功,最終肉身成聖,戰國時扶助其兄宣道,化名楊布,所為雖知者甚少,但秦漢之際特多以布為名的,季布、英布、欒布還有後來的呂布。都是勇力絕倫之士,可知當時必有震盪寰宇之舉播於人口。
可惜楊氏兄弟是帝俊皇孫,玉帝對這兩個外甥自然十分忌憚。楊朱雖然有偌大之名,他的學說並不被戰國雄長樂用,竟至於一部道書都沒有留下,久後便幾乎無人留意。成神之後亦是深居簡出,寡絕交遊。後來玉帝又授意四大天師將六御削成四御,一者造成其三界獨尊的地位,一者將東華大帝排擯在外。
至於楊戩雖曾改名楊布,示為布衣無野心以寬解玉帝之意。遭際也頗不如意。若論真實本領,便是闡教十二金仙多半也未能穩居其上,三代弟子中更是首屈一指。可是封神之戰中只做了周師督糧官,不受重用。成神之後永駐灌江口,聽調不聽宣。實質便是不允許他帶兵上天。
天界重兵都由李靖父子和四大天王把持,玉帝繼位以來,雖然有西王母、太清老子和西方佛陀扶植,對於兵權始終不能隨心所欲。放著二郎神這麼一個神通精強的至親外甥都不敢任用,怎麼可能因一個私配凡人就生此嫌隙呢?
封神一戰,四靈餘黨的大本營截教也不成樣子,闡教金仙大多是高蹈出塵之輩,此後亦功成身退。
而西方教則在此戰中收容了許多道術高手,逐漸發展壯大。即為後日佛教的本源。
佛家盛稱寰宇之中有三千大千世界,論其局度氣象和神通法門實在有過絕於人的地方。
太清老子在三界的地位雖不是最高,卻深得太元神後的信任,前古以來又曾九度轉輪,代為帝師,影響力堪稱舉世無匹。對之後形成的三教合一之格局亦是功不可沒。
周秦以來在中夏政教中首屈一指的要算儒教。儒教在三代以前稱作人教,封神之戰後,周武王的兄弟周公旦有聖人氣象,制禮作樂造就了一派多才與藝的師儒,後來周室衰微,魯國孔丘繼承其精神,刪訂五經,教